第21讲 学习活动的组织(杨军辉)
摘录:
1.指向性明确,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
2.以评价组织学习,活动才能顺利推进。
3.用现场资源组织学习,活动更出彩。
4.组织学习活动还要注意:每项学习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里有相对完整、比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经验要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和交流;要控制好活动的节奏;形式尽可能的丰富,最重要的是把“学得怎样”置于首位。
第22讲 思维火花的捕捉(张云清)
摘录:
1.要按照预设平稳推进课堂进度,让学生自主解决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让他们对文本阅读形成自我认知,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为思维活化的萌生扫清障碍。
2.要巧妙引导,点拨和激发创设思维火花产生的条件。
3.要抓住时机,及时有效捕捉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打开课堂的新局面,引领学生逐步走向文本解读的纵深处,开拓思维的新境界,攀登思想的新高峰。
4.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思维火花的课堂效果。
第23讲 学习兴趣的激发(郭敏利)
摘录:
1.从文本内容的趣味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
(1)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2)挖掘有思想的内容。
(3)走进学生的生活圈。
(4)提供“新”“奇”的信息
2.从教学形式的趣味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
(1)用非语文的形式增彩。
(2)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3)游戏,让课堂充满魅力。
3.从教师表达的有趣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学是艺术,需要教师在内容和发放上不断创新,也需要教师投入激情和活力,用自己丰沛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去引导和启发学生,成就一场场生命旅行。
第24讲 深度学习的引导(李佳)
摘录:
1.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主动性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
2.用“好问题”激趣,让思维在群山万壑中跃动。
3.细读文本,让思维像冰山更深处慢溯。
4.引入情境,让思维在生活气息中落地。
5.教师应在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中,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25讲 重点难点的突破
摘录:
1.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重点在学习中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决定作用,并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
2.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有差距的分化点。
如何突破重难点:
1.课前—做好前期预设。
2.课中—课堂落实。
3.后期—做好反思总结。
感受:
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节课,四十分钟,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直都是我在努力探求的目标。课堂内每一次学习活动的组织,都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杨军辉老师提出“指向性明确,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我深有感触。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发组合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于是,学生乱哄哄地开始组合。已经过了几分钟了,可是学生还在叽叽喳喳。能明显看出,学生不清楚老师想要的表演是什么。半节课时间,学生都在浮躁的表演中嘻嘻哈哈。很明显,这样的学习活动,既不能帮助学生加深文本理解,又不能促使学生有具体生成。
课后,就这个活动与上课老师进行了沟通。原来,他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表演出杜甫在秋风怒号、秋雨绵绵的困境中,发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主旨理解。仔细想想,想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和志向,其实只要引导学生抓住秋风怒号中的“老无力”,秋雨绵绵中的“少睡眠”,紧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经典,对杜甫“穷,兼济天下”的“诗圣”情怀加以引导,是不是就能达到对诗歌主旨内容?
张云清老师说:“教师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思想智慧的激发者,思维火花的捕捉者,灵感与激情的欣赏者。”所以,好的语文课绝不仅仅是热热闹闹的表演,而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表现,有收获,有发展,有思考才对。
围绕课标,深入文本,研读学情,精心设计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踏实中稳步前进,让学习在活动中真实发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才能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