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学情分析的路径(朱慧颖)
摘录:
1.“学情”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时的学习态度以及所能达到的能力状态。
2.把握好学情,做好学习分析的三条路径:
(1)通过书面信息获取学情信息。
书面信息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课前预习,作业课后练习等,可以通过这些书面信息真实度和可信度的分析来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起点,教学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和教学策略等。
(2)在“谈话”过程中分析学情状况。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谈话也可以呈现大量的学情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状态中呈现的整体情况,并依据这些情况有层次,有节奏的推进学生的真实学习,深度学习。
(3)通过课堂现场观察“学情”。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外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等的自然流露,还要在课下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有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感受:
我理解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对学情充分把握,对教材准确定位,有明确目标与计划的教学过程。教学如果脱离了学情,那这样的教学根本就是无效的。
记得前不久听过的一节语文课,授课内容是《驿路梨花》。教师在整个课堂上的内容过于饱和。而过饱和的原因就是老师觉得,这一节课内容概括要讲,人物精神要讲,写作手法要讲,片段练习要做。其实,从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班学生学习能力强,对于前两个方面内容不需要刻意讲他们自己就能解决。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明显没有考虑到这个学情,导致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过饱和。
其实,关于学情的分析,朱老师给出三种基本路径,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会用到的方法。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用到朱老师所给出的三种基本路径。但是,偶尔还是会有对学情把握不准的情况。究其原因,大多时候都是为了学校规定和所谓课堂的完整性。
最近一直在尝试对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已经从早读课上,知道学生对于课外内容的预习肯定不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的学习,我还是为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推着学生匆匆结束了授课。
后来,下课后心里总是不得劲。想了想,最终还是根据学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整。果然,调整后的教学就顺遂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有所期待。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一切设计都应该是基于人的发展才对。要想教学能有实效,研究学情,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理念。今后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更加关注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