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为什么要做一个传道者?孔子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诊断后,认为各国的为政者存在者:
第一“德之不修”,这是内在主观思想层面,对于高尚品德品质,不认可,或者认可但是不接受,不认为人应该为善、崇义、尊道、修德,这就像是战国时期的魏公子牟认为人应该学习野兽,恣意情欲,《荀子》中评价他说“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还有人虽然心里认可人应该走正道,但是心里存在着贪欲,所以碰到利益取舍或者权力效用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放弃对正道的坚持。
第二是“学之不讲”,这是心胸和能力的问题,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在春秋时期,知识是掌握在贵族阶层的手里,而且知识是实现阶层跨越的重要途径,他们认可“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认为应该采取“愚民”政策,不希望普及教育,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另外《礼记.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教化民众是做君主、领导的首要任务,而到了春秋时期,那些诸侯卿大夫等贵族们都在纵情于享乐,自身的学问都成了问题,就像春秋时期以知礼而出名的孟僖子(孟懿子、南宫敬叔的父亲),也是因为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径郑国,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所以深以为耻,开始发奋学习周礼。
第三是“闻义不能徙”,在《礼记.儒行》中说“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把钱财货物付与他,用玩乐嗜好沉溺他,儒者不会见利而害义;利用众人来胁迫他,使用兵器来恐吓他,儒者不会面对死亡而改变操守;遭到鸷鸟猛兽攻击,挺身与之搏斗,不度量自己的武勇成不成;牵引重鼎,尽力而为,不度量个人的体力够不够;过去的机遇不追悔,到来的机遇不欢欣;说错的话不再说,听到流言,不屑于刨根问底;不断地保持自己的威重,不研习什么全权术谋略。作为一个为政者、读书人应该有这种特立独行的品质,可惜春秋时期的读书人都已经不具备这种品质和气节了。
第四是“不善不能改”,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犯了很多错误,但他们自己不知道去改正。最后孔子感叹说“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可见孔子胸怀天下的理想与抱负,这也是圣人的胸怀,以及一个传道者的救世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