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自然的语言》创新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有着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结构艺术。整篇文章表现出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

        顺序之一: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最后部分(第11~12自然段),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眉目清晰,顺序清楚,有条不紊。

        顺序之二:

        文章的主体部分,由“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按主次顺序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条理清晰,灵活生动,错落有致。

        顺序之三:

        第一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进行描述和说明。

        第二段中举例的时序性极强。

        第三段按从古代到近代的顺序说明了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

        ……

        可见不论是着眼于全篇,着眼于部分,或着眼于段落,我们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非常有条理,十分讲究说明的顺序。

        结构的分析,章法的审美,几乎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与任务之一,《大自然的语言》天然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不论对文章表达方面的阅读分析,还是对思维与思辨训练,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抓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