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品读及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作者是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物候”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常闻的现象,但我们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知之甚少。作者以其科学家的眼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主体用实例阐述“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以“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作结。全文虽知识繁多,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生动而严谨,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印象深刻,是一篇经典说明文。
语言美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如运用“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诸如此类的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除此之外,还具有一显著特色——语言精美。首先,选词生动、典雅,多用四字词语,集中体现在课文的1、2、3段,重点是第一段。如用“立春、 萌发、 苏醒、 次第、 翩然、 炎热、 孕育、 农谚 、簌簌”等一系列雅致的两字词语,大量运用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开放、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春季)、 孕育果实(夏季) 、北雁南飞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四字词语,概括描写四季更替的景象,如诗如画,极具文采,画面感极强,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又用“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总结这一自然规律
其次,写句之美。 第1段四字短句组合较长的句子,读来错落有致。四季景象转换,说法多变:“立春过后”“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衔接自然。
此外,这段还具有构段之美。从“立春过后”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是第一层,准确概括四季美景,最后一句总结四季美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第二层。
这些四季美景并不游离题旨之外,让读者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文具体写“物候学”作铺垫。我们可以品味语言 、欣赏语言,以语言学用角度作为出发点学习。
结构美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物候学”密切相关农业学、地理、生物、气象知识,内容繁多,但文章却介绍得清晰、完整。这极大程度上归功于“清晰的结构”,
整体上层次分明,分四大部分。首先,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其次,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物候学研究的意义。这四部分内容密切相连,材料之间以逻辑顺序来安排。
局部也运用逻辑顺序。第一部分引出物候和物候学,采用由表及里的方法。先用一段生动形象、高度概括的文字描写四季景象,使读者对物候学有直观的认识。再用诗意的语言说明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三部分介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用“首先、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此外”词语表明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而且,细分之下,前三个因素都是空间因素,影响范围由大到小,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空间到时间,也是有序排列,此部分重点研读。这也是一个可供学习的点。
说明方法灵活多样
本文说明事理采用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下定义等,有些句子还交叉运用说明方法。学生以前都接触过,找出并不难,难在体会其作用。除此之外,结合课后练习一,训练学生如何提取信息给“物候”下定义,提高概括能力。这又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角度。
本课教学创意:提信息 明事理 析美段 学方法
教学设想:
活动一:提取信息,整理思路
指导学生提取概括全文信息的词语和句子,据此整理思路。
活动二:试解释6——10段这部分的结构与顺序
1、此部分的观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2、为什么把纬度因素放在第一位?
3、说说此部分的说明顺序?
活动三:品读文段,说说语言之美。
1、试从文中找出一两处,说说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品读第一段,从选词、写句、构段、画面、修辞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语言之美。
活动四:辨析说明方法 学概括
1、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一处,并说说其作用。
2、什么叫“逆温层”?运用此法说说什么是“物候“?
设计这四个学生活动,选点品读,多角度、多侧面对学生的说明文欣赏能力进行训练,完成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研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