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公共场合能表现得温柔、得体、有礼貌。
然而,事实却很“残酷”,孩子们在公共场合经常出现:尖叫、大哭、不听话、打来打去、上蹿下跳、满地乱滚的行为,这不仅让家长们十分尴尬,而且更会影响到他人。
前一段时间,位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家咖啡店在脸书上发帖表示:为了维护员工和其他顾客的权益,以后将对在店里吵闹的孩子收取尖叫费。
店主也写出了具体的细则,表示如果发现一个孩子在吵闹,家长未能及时制止,会多收取15%的费用,每增加一个孩子,还会再多收10%的尖叫费。
并且声明,若一个家庭携带4名吵闹的孩子,整家人都必须离开咖啡店。
这条帖子发出后,收到脸书上将近7千人点赞,一千多条的评论。
有不少人对店主这个对付“熊孩子”的做法表示赞同。
类似的做法或规定,国内也出现过。比如郑州图书馆新馆就曾规定,不足14岁的儿童暂不接待。
原因是郑州图书馆新馆试运行期间,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体验。
但小孩子撕书、婴儿尖叫哭闹、乱撒尿、嬉戏追逐等行为严重影响了阅读环境。
其实,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这样的“熊”孩子。尤其是是在餐厅里,有些孩子喜欢乱发脾气,大声尖叫,甚至追逐打闹。
这样的行为除了彰显出孩子的没教养,更暴露了家长的不作为。
孩子还小,有些道理和规矩可能不懂,但是做家长的要告诉孩子。
因为公众场合不是自己家,为了孩子的安全和他人的舒适,应该要对孩子有所约束。
家长在公共场合要怎么正确管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呢?
1. 选择适合孩子的公共场所
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即使没有人逗他,他也会经常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这是一种非意识的生理发育现象。
这个时期家长不宜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这类封闭性比较强的场所。
类似音乐会、话剧,电影院这种需要观众安静的场所,则适合年龄稍大、有一定自控能力的宝宝。
2.了解孩子的需求
外出时不要忽视孩子的基本需求,比如:饿了、渴了、尿了、累了、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力等。
家长都要及时回应,并在出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考虑到孩子有可能在正餐开始之前就饿了,提前准备一些小点心等。
3.出门前约定好规则
孩子的自制能力通常比较差,年龄小对一些东西也是似懂非懂。
所以每次出门前,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交代好将要带他去哪儿,都要做些什么,会见什么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
在这个场所中不可以乱跑吵闹,有问题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不能乱发脾气,如果你答应了一会出去就要做到,否则就不可以出去了。
4.安抚情绪
当孩子出现“胡闹”行为时,不要急着训斥和指责孩子,先稳定孩子的情绪并加以疏导。
比如可以蹲下来抱抱孩子,问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要求,然后和缓地安慰孩子。
5.明确制止或带离现场
很多小孩的不良行为都是无意识的,通常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孩子出现某些行为后及时出声制止。
明确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会打扰到别人,这样的行为不礼貌,如果乱跑乱跳还可能会受伤。
如果孩子还是没有终止当下的行为,可以考虑将孩子带离现场,并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
6.耐心引导
有时候小孩子大喊大叫是为了表达兴奋或者不耐烦。
那么父母就要做好正确引导,让孩子明白靠提高分贝并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学会分清场合,在一些特殊的场所要保持安静。
家长还要注意,教孩子的过程要有耐心,不能敷衍了事,除了告诉孩子不可以,还应该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他人的立场。
7.转移注意力
有些时候孩子屡劝不止,家长越说孩子吵得越厉害,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太小听不懂道理,自己还没意识到犯错了。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用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快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一位家长曾提到每当她家宝宝哭闹的时候,她就轻轻地把孩子的嘴挤成金鱼状,孩子因此被逗笑,屡试不爽。
这是个不错的思路,相信家长都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方法。
8.言传身教
孩子在公众场合没礼貌,家长也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是不是自己某些不良行为给孩子留下了错误的印象,孩子有样学样,比如:乱插队、大声喧哗、说脏话、乱丢垃圾等。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上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请为了孩子努力改善,成为孩子名副其实的好榜样。
要求孩子成为有教养的孩子之前,请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家长。
虽然,孩子的天性不能压抑,但是规矩和礼貌也是教育必备的。
为人父母不能一味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要循序渐进,培养孩子适应和理解不同环境的能力,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
注:图文源自网络,非商业传播,意在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