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一个投资者在投资股市时应当记住手中拿着一张终生使用的计次卡,每购买一只股票就要在上面打一个洞,当这张卡上面有20个洞以后就不要再投资了——他暗示大家投资项目之前要精心挑选。
巴菲特建议长期投资股票公司不要超过20家。因为巴菲特要求对所投资的公司必须了如指掌,知己知彼,需要占用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去实地调查考察。多了不能消化。
曾经有一家企业想要收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伯恩打电话询问巴菲特,巴菲特让他自己定夺,伯恩希望巴菲特能给自己一点提示,巴菲特最终同意和收购方谈。由于伯恩开出的价格对方无法接受,最后谈判流产,不过这也正是巴菲特想要的结果,因为他认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还有乐观的成长前景,不必急于卖出。
成长增长前景乐观优良,就是长持的主要依据。只有长持才能与这种优良企业共同成长壮大,这是巴菲特成功的主要原因。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巴菲特的影响下成为他的金融思维的跑马地,然而他不会满足于此,更不会停下脚步,而是要继续实践并发扬他的投资真经。
巴菲特青少年时期的送报经历,是他早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体验,《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报》成为他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两份报纸。他在成为一位真正的投资大师之后,对报业依然十分关注。1969年,巴菲特从利普西手中购买了奥马哈的地方报纸——《奥马哈太阳报》,该报成为他投资的第一家报社。尽管《奥马哈太阳报》没有为他带来多大的利润,却是他迈向报业的一次重要尝试。从那以后,巴菲特一直关注报业的发展情况并将其当作投资对象之一。
巴菲特对《奥马哈太阳报》并不满意,因为它的经营状况实在糟糕,售价一提高销量就减少,可见它对消费者来说多么没有吸引力。巴菲特想要了解有关报业的全部知识,于是开始专注研究报纸和其他媒体的经济学理论。当他研究得越是深入,就越发现《奥马哈太阳报》已经无可救药了。
巴菲特很好学,又学习了媒体经济学理论。他对《奥马哈太阳报》的投资不成功,也不算失败。他可能在投资该报前调查了解不够,研究不够深入,所以投资失误了。
经过研究,巴菲特发现全国当时一共有1207个城市发行日报,其中有689个城市里存在多家报纸竞争的情况,在1971年,有1511个城市有了日报,其中有37个城市有两家或者两家以上存在竞争关系的报纸。就连《华盛顿每日新闻》这样有后台支持的报纸都关张了,更何况在消费者心中认可度不高的《奥马哈太阳报》,除了亏损什么也无法产生。尽管拥有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文章,但这只能代表社会影响力而不是经济价值。
巴菲特希望在一个城市中有一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报纸,这样的报纸就像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只要从桥上经过就要付费,而广告商想要刊登消息也要通过它。在奥马哈,百货商店只能在《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上刊登广告,因为它垄断了整个日报行业,广告费想收多少就收多少,相当于拥有了受到保护的经营垄断特权。相比之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绝不可能享有这种待遇。
报纸拥有广告经营垄断特权。这是大报的无形资产,在财报中可能不能看见。
经过盘算,巴菲特打算收购《奥马哈世界先驱报》。然而对方拒绝出售,巴菲特只好四处寻找有投资价值的报纸。很快他盯上了《辛辛那提问询者报》,结果对方不搭理他,他只好找朋友安排他与一个叫汤姆·墨菲的人见了面。
汤姆·墨菲是大都市通信公司的董事长,在美国媒体行业很有影响力,他和巴菲特一见如故,聊得十分投机,马上带着巴菲特参加了在迈阿密召开的共和党会议,还将他拉进自己的董事会。巴菲特和墨菲一起打了壁球还吃了牛排,巴菲特表示想购买墨菲的股票,但是股价偏高,不符合他的投资标准。其实在合伙人公司解散之后,巴菲特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投资的股票,1972年,伯克希尔旗下的保险公司的1.01亿美元的证券产品中,只有1700万美元是股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