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拥有17%的IPG广告集团股份,IPG的执行副总裁卡尔·施皮尔沃格尔怀疑巴菲特是在变相收购他的广告集团,于是打电话问巴菲特下一步打算干什么。巴菲特很惊讶地说他购买IPG的股份只是为了投资,还给对方讲述了在城市里搭桥的理论,然而施皮尔沃格尔还是不相信他说的话。
在当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会上,巴菲特让大家广开言路随意提问,这是他唯一一次允许别人向他提有关投资的问题,却没人提问。原来在很多人眼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并不是一家具有话题性的企业,一些报纸甚至没有标出它的股价,因为任何人都能购买它的股票。从197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升到每股87美元之后,就长期在大盘上狂跌,1974年居然跌到了每股40美元。
尽管不被人们看好,然而巴菲特还是胸有成竹地规划着伯克希尔公司的未来,他持续购买股票,甚至劝别人卖出好让他买进。一位奥马哈的经纪人表示,巴菲特不喜欢别人购买伯克希尔的股票,他想占据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然而股票的价格丝毫没有回升的迹象,1973年股票的市值仅为4000万美元,到了第二年,巴菲特的损失更加惨重,大约损失了50%。但是他还是没有气馁。
巴菲特被人称为股神,不单是因为他具有战略眼光,更是因为他具有超理性的头脑,他能够在别人疯狂时保持冷静,能够不被道琼斯指数干扰思路。反之,他在盈利时想的却是如果赔钱该怎么办,现在他的资产不断缩水,他却斗志昂扬。巴菲特在写给股东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说:“我认为手中持有的一些股票在将来极具升值潜力,因此我对自己的股票投资组合感到很满意。”
联合出版公司是巴菲特另类思维运作下的成功案例,虽然在1973年它的盈利增长40%,然而股价还是一跌再跌,发行价格为每股10美元,几个月之后就跌破了7.5美元的心理关口,而当时公司的市盈率低于5倍。
按照行业规则,某一只股票跌幅超过25%以上,对投资者来说就是一道门槛——他们会怀疑自己投资的正确性。然而巴菲特和别人不同,他在1974年大量购买了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后来又两次增仓,随后又大单吸筹且持续了一年之久。
1973年到1974年的熊市被很多投资者忘却,不过它的划时代意义可以与1929年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很多投资者不愿意反思,在他们敢于购买80倍市盈率的“漂亮50”时,却不敢买进市盈率只有5倍的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可见很多基金经理不适合进行长期投资,也缺乏战略眼光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1974年,美国遭遇了通货膨胀,膨胀率达到11%,呈现出一种新的经济病态形式,这是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也没有出现过的症状,于是经济学家用“滞胀”来描述: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面对“滞胀”,政府也不敢贸然采取措施抑制,因为一旦插手会造成其他新症状出现,加之受到“水门事件”的影响,政府也无暇顾及国家经济问题。而且,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处于衰退期,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建立卡特尔组织,欧佩克也在国际政治斗争中赢得了胜利,这一切变化都让华尔街惴惴不安。
巴菲特对通货膨胀也很担忧,他需要在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找出有潜力的股票,另外也要避免购买开支过大的公司,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资本密集型企业会将大部分资金投入购买新设备和存货方面。尽管如此,巴菲特还是保持理性,没有购买那些人们认为安全可靠的股票。当时,费城的一家公司建议客户抛售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股票,声称会遭遇能源危机。这种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却真的让一部分人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