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虽然也喜欢公益事业,但是他更有着投资者的理性头脑,他经常提醒银行的董事要注意黑人银行有因为坏账关门的案例。在银行步入正轨之后,巴菲特还给他们送上了一张便条并附带了一份报纸的复印件,内容是一家情况类似的银行倒闭的信息。
20世纪60年代末,有人将巴菲特介绍给一个名叫查尔斯·彼得斯的人,此人当时正在创办一本名叫《华盛顿月刊》的杂志,而该杂志推崇的思想正是自由主义精神。巴菲特立即投资32000美元,他认为这本杂志很有趣,只要不赔钱就值得投资。后来,巴菲特聘请顾问评估《华盛顿月刊》是否值得创办,论证的结果是肯定的,巴菲特马上追加5万美元,然而他又担心评估结果不准确,就打电话给彼得斯表示要退出,结果彼得斯发誓杂志一定会赚钱,最后巴菲特放弃了撤资的打算。
这笔钱投入不多,但是对巴菲特来说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不过跳出投资层面来看,《华盛顿月刊》给巴菲特提供了一个他向往的社会发声器,而且这件利器越来越具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当彼得斯没有向巴菲特提供年度报告时,他立即大发雷霆——他想要一个评价尺度,在这一点上他和格雷厄姆极其相似。
20世纪70年代后期,巴菲特进行了多项投资,他用伯克希尔旗下公司的浮存金购买了美国广播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通用媒体等多家公司的股票。当时市场上盛传只要巴菲特购买哪只股票就能将股价拉高10%,比如通用食品在巴菲特购买之后就疯狂上涨。
在炒股闲暇时,巴菲特为经济杂志撰写文章,当然更多的还是写伯克希尔的年度报告。巴菲特有一个习惯是记录他的投资进展情况,在事业做大后主要撰写投资管理和金融方面的书信报告。后来巴菲特重新印刷了这些信件。
第一封被重印的信件是1977年写的,那时正是苏珊刚离家出走的日子,在信中巴菲特讲述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评判股票的方法—寻找足够了解的企业,而且强调他对短期套利毫无兴趣。这封信的灵感源自70年代华尔街股市的异常现象,巴菲特推荐的股票无人问津,倒是那些不被他看好的股票成为热门。
1979年道琼斯指数下跌到800点上下,低于1969年的平均点位,受到美国70年代中期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很多民众也认为他们的国家在走下坡路。虽然在五年前美国也遭遇过这种情况,但是华尔街最后渡过了难关。尽管如此,投资者还是被市场的混乱模糊了双眼,一些人开始转而投资黄金、房地产和贵金属等,他们认为不能将资金都投到股票上。
巴菲特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股票是美国投资者的未来,不过这个说法被很多人嘲讽。1978年《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股票的终结》的文章,建议人们放弃股票转向货币、邮票等投资领域。巴菲特立即在《福布斯》上发表文章对其抨击:“未来之事永远没人知道,但是等到大家都看好股市的时候再入场,价格就高了。那些着眼于长远的投资者一直都需要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周旋。”
巴菲特想要更深地了解股市,他通过表面现象发现了真相:股票风险相比过去其实降低了。因为根据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来看,股票也是有利息的,那就是企业的盈利,只是不如债券那样明显。比如道琼斯指数中的某家公司账面价值增加13%,这是很多公司都能实现的目标,然而它的估值可能会低于账面价值,巴菲特认为这就是利息为13%的“道琼斯债券”,相比于很多公司债券的利率高很多,只要有信心投资就一定能获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