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墨菲的接触,巴菲特又产生了回归股市的冲动,当然更重要的因素是华尔街。在当时的华尔街,基金经理们全都小心谨慎,他们将手头的钱全都投入宝丽来、雅芳、柯达这样的成长型蓝筹股上,即“漂亮50”,只有这些股票在泡沫时代也会上涨,甚至被认为是绝对安全的。1972年,“漂亮50”的平均市盈率达到80倍,让人们更加确信它的安全可靠性。结果到了第二年,“漂亮50”终于露出马脚,价值不断缩水,让基金经理们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一只所谓安全的股票。不少证券分析师辞职回家,整个股市死气沉沉。
身为一名投资者,巴菲特很理解这些遭遇了股灾的人,不过他又产生了一种想法,他认为股市陷入低谷之后反而意味着生机,这符合他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的至理名言。
1973年,巴菲特开始疯狂购买股票:底特律国际桥梁公司、国王百货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美国卡车公司……巴菲特情绪十分高涨,他甚至表示想要跳踢踏舞。每天晚上,巴菲特都会在第50大街的克里斯杂货店购买新出的《奥马哈世界先驱报》,阅读上面的股票收盘价,回家之后还要不知疲倦地阅读堆成山的公司年报。巴菲特投入的精力太过专注,一次彼得因为换灯泡摔倒在地满脸痛苦,巴菲特从儿子身边经过时竟然连问都没问,直到他后来意识到这有些无情才向彼得认错。
巴菲特1969年牛市退出股市,1973年熊市时再次入市,中间等待了4年,践行了当大多数人贪婪时恐惧,当大多数人恐惧时贪婪的投资规则。
从某种角度看,巴菲特才是家里真正的孩子,特别是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时候,状态近乎一个疯子,饮食起居也不像成年人,而且对苏珊的依赖性超过了三个孩子。不过这也让苏珊觉得郁闷,她无法和巴菲特有更多私密的夫妻时间,巴菲特就像置身于童话世界里。
对巴菲特而言,20世纪70年代确实是一部童话。他每天都要回答很多电话,他想要各种信息,特别是与股票经纪人联系时,他会不断询问他感兴趣的公司的情况,而且舍得投入本钱。此外,巴菲特还会用手指着股票行情表上的市盈率依次查看,发现很多股票都达不到10倍,他意识到机会终于来了。
1973年,负责管理FMC公司的鲍勃·马洛特求巴菲特帮忙,让他在公司寻找养老基金经理候选人的时候做考官,因为候选人都觉得自己很出色,只有巴菲特有能力辨识他们。一连两天,巴菲特除了听到这帮家伙高谈阔论之外什么收获也没有。最后马洛特问巴菲特是否要购买FMC的养老基金,巴菲特说他可以考虑,但是要把FMC公司的利益放在伯克希尔、他和苏珊的后面。
在马洛特看来,巴菲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幕僚,当他领取FMC养老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巴菲特还在帮助FMC理财。在巴菲特的帮助下,FMC的证券投资组合价值增长了51%,而同期的道琼斯指数仅仅上涨了3%。
当然,巴菲特最关心的还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利益。1973年,他聘请所罗门兄弟公司通过出售优先债券为公司筹资2000万美元。巴菲特是打算在价格低的时候多赚点,不过借款人对巴菲特的优先债券并不感兴趣,最后所罗门兄弟公司只好告知大家这些钱是巴菲特投资用的,并不是投资给伯克希尔的纺织车间。最后借款人提出要求:当巴菲特出售股票时公司必须偿还借款。就这样几经周折,巴菲特以8%的利率得到这笔钱。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华盛顿邮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经常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地位无人能及。巴菲特和助手开始了解《华盛顿邮报》的全部情况,包括它的上市信息,因为巴菲特打定主意要购买它的股票,一方面是他对这家报纸足够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股市的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