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股票市场中找不到有价值的股票,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选购低价格高价值的股票,因为整个股市行情都在浮夸之中。就在这时,美国爆发了一场政治危机,然而股票市场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上升到更加狂热的阶段,整个华尔街似乎置身世外,这种混乱得让人崩溃的现象被一位名叫理查德·詹瑞思的经纪人称为“巨大的垃圾场”。尽管一些有识之士嗅出了危机的味道,然而每天还是有很多新股票进入市场,股市更加无序无度。
巴菲特认为,这种投资环境越来越消极的情况是让人沮丧的,他不想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这种无序的状态中,他希望更换一种投资方式,他要重新调整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的这一理念也传递给了苏珊,他说要在股票市场崩盘之前关闭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对于这个决定,苏珊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她一直相信巴菲特的判断。
从1966年开始,巴菲特宣布合伙人公司不再接收新的投资者。但是华尔街的投资者依旧疯狂,越战将股市推到一个新高点,很多年轻人在街上游行集会,他们的父辈看到了战争扩大带来的正面影响,不约而同地在证券交易所门口排队,不少基金组织纷纷冒出来。
此时,有合伙人致电巴菲特,说市场还会进一步走低,巴菲特说他在2月份就知道这个情况,但是未来市场的走势如何还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当股市中不利的因素消除之后就会迎来牛市,然而“不利因素”到底是什么,无人能回答。
巴菲特预感股市将出现危机,但是他也避免进行盲目的预测,特别是不会根据人们的愿望去购买任何一只股票。他更倾向于分析每家公司长期的盈利前景,因为这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做出判断,单纯的猜测都是不可靠的。
1967年,巴菲特提醒他的合伙人,新成立的一些共同基金会在业绩上超过他们,而且他的商业灵感也在枯竭,虽然他像过去那样绞尽脑汁寻找投新的资项目,可还是一无所获。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发现华尔街涌动着非理性的投机冲动。股市上出现了一种未经登记的股票——非注册股票,通常是发展前景不明的公司发行的,定价也很奇葩,完全背离了股票市场的规则。整个20世纪60年代末期,华尔街到处可见投机者而非投资者。
当时,华尔街出现了一个叫作“速利基金”的理财产品,和传统的共同基金不同,它不追求长时间的运作超过大盘的平均盈利水平,而是在每一个季度甚至每一个小时迅速盈利。这种基金是由走短平快路线的投机者操控,他们在很多门类不同的股票之间进行转化,炒的都是热门股票,目的就是为了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获利。
弗雷德·卡尔是一位基金管理者,他在1967年经营的基金利润率高达116%,超过了巴菲特任何一年的业绩。他的投资诀窍是那些小规模的处于发育期的公司以及非注册股票。他整天驾驶一辆捷豹汽车四处走动。他的投资策略就是:“我们不会爱上任何东西,每天早晨起来,每样东西都是要出售的,包括证券组合里的每一只股票,乃至我的衣服和领带。”
在外人看来,卡尔越来越富有。巴菲特也在暗中观察并提出一个问题:假设热门股票上涨了,跟进一下又有什么害处呢?巴菲特在日记中写下这个困惑,这不仅是给他自己解决疑问,也是为合伙人的利益考虑,毕竟华尔街掀起的这股投机浪潮影响巨大。
巴菲特在日记中写道:“这同我的分析判断背道而驰,更不符合我的投资风格。我是不会拿自己的钱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的,因此我也确信不会用你们的钱来这样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