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归纳、课程评价、问题评价
首先尝试一句话归纳核心思想:
从人性出发,看准方向,聚焦资源,不断打磨(迭代),寻求最优解
课程评价:苏峻老师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案例印象深刻,很容易接收到核心观点,应该是演讲的典范。
题目评价:以往的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展开,比如10大理论印象深刻的是哪条,好处在于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经历不同,听到案例或者理论的时候感触也会不同,延伸出更多丰富的案例经历。本次聚焦在一个具体的点,可能受苏峻老师影响——聚焦——直接把方法拿来试手。
如果前者是读万卷书的话,后者应该就是行万里路了。自己联想回忆到的丰富案例背后可能提炼出的是跟老师类似的结论,而自己亲手试过印象更深刻。先给问题点赞。
二、破题、展开
1.从人性出发,选准方向,关键词——调研,明确1在哪
这件事就像写论文 前期通过调研实际现状明确问题,检索文献查看研究进展,最终确定课题方向。这个方向的重要性可以比拟企业定战略的高度,影响整个项目未来的发展。
我理解的“研发一个爆品豆浆机”,不是真的通过一己之力吧豆浆机做出来,而是梳理一个能做出爆品豆浆机的路径。
收一下,豆浆机,现存问题是用着方便洗起来困难,那是不是应该先通过一些调查问卷、深度访谈找不同人群明确一下使用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汇总归类。
然后调查市面上现存的豆浆机品类(不限于品类,能完成把泡豆子、磨豆浆、过滤、煮熟过程的设备都在考虑范围),看看他们是不是有不能洗、不好洗的问题,还存在什么其他用户不方便但不能明确说出来的其他问题。
列出问题后,综合调研市面上的技术手段,看是否可以解决or改善这个问题。
比如不能洗,可以从电机密闭性出发,借鉴洗脸仪、剃须刀的密封工艺;
比如不好洗,可以从材料表面抗污性能出发,借鉴不粘锅等表面涂层技术;或通过改变现有设备的形状,让使用者更好清洗;
比如为方便是不是可以不用拆开手洗,通过改变整件事的流程,比如正向过滤后,可通过反向冲刷,用洗碗机的方式自动清洗,后用高温/紫外杀菌消毒。
总之,通过调研明确问题,确认要解决问题的底层需求;明确市面产品的进展,以及现有的技术手段,关键词调研。
①明确需求——以满足最终需求为目的,不以现有产品为终局。
②明确现有功能/审美的问题——有的放矢
③从人性出发,在审美&功能中找平衡
2.聚焦资源,打造1.0——从0-1
写论文前期的实验工作开始展开。最终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在草图基础上多次修正,尝试不同的设计、技术、材料,小试-模拟-打样-评估,然后循环;
核心宗旨是,从人性出发,在审美&功能中找到平衡。
其次,通过优质资源的整合,以及底层技术的开发两个层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结合设计的力量,把产品做到极致。
3.解决生产问题——从1-100
新产品小试过程都很简单,但需要成规模的应用,可能会用到本行业没有的或者甚至需要定制的零配件或核心元器件,但这都可以学习小米,尝试与元器件厂商联合开发,
①明确目标加速开发进程,②分摊成本(产品毛利不是门槛,但是重要指标)
4.不断迭代,无限趋近最优解
1.通过1.0产品的市场反馈,改善现有的不足之处;
2.通过底层技术开发,将1.0中的权宜做法补充完善迭代,无限趋近设计之处的完美高度。
这个中间可能会遇到非常多的工艺调整,小试-模拟-打样-评估,然后循环;也会遇到借鉴相关行业技术的问题,购买专利技术、联合核心团队再开发。目前只能想到方向,但无法展开到细节。
5.定价&商业推广
要成为爆品,除了产品,后续的商业推广也很重要,个人理解是定价+推广两个步骤
1. 定价的部分可以向小米学习,平价,做成感动人心的国民产品。这样在国内也可以对山寨有天然的竞争力。也可以向惠人果汁机学习——在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拉开与传统料理机的价格差距,做成高端的代表,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也有可能性。不过还是调研为准数据说话。
2.商业推广可以依托小米树立起来的品质+简约设计+平价的品牌口碑优势,就不细化展开了。
三、其他收获
其实本课的收获不仅在于爆品方法论,很多其他的点也有联想、共鸣,但平时都只是感受,苏峻老师提炼出来会有“哦,对的,就是这样”的感觉,所以简单列出来,算是一种沉淀。
1.管理者的设计思维——艺术&技术的平衡毋庸赘述,但通过人文素养+技术经验的综合积累与视野开拓,锻炼超级感知,进而能有直觉上的超级判断,这个很重要。
2.聚焦资源——战略大方向聚焦后,让资源不逸散,进而all in的姿态打磨出精品,这个不论是做产品还是打磨自身,都是一个好的方法。
看了别人的作业,突然发现有的点没有击穿,5why模型用一下再想想
为什么喝豆浆——营养——不能过度加工
为什么自己做豆浆——健康——添加剂,选材用料
为什么用豆浆机——方便——泡-磨-过滤-煮-保温
为什么懒得用——很难清洁——刀头、滤网结构复杂、清洗困难
为什么解决不了——设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