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闺蜜在蠡湖边闲逛,看远山含雾,水远烟微。这烟云的蠡湖,似乎一苇杭之,就能到达三山仙境。
虽然阳光寡淡,但小风吹水碧鳞开,近处湖面依然潋滟。成群的红嘴鸥有的凫在水面,随着微波荡漾,有的低空盘旋,喳喳地叫着向游人索食,一点都不怕人。
这一片水域并不是很大,站在水边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清它的形状,它形如葫芦。蠡原意是瓢,蠡湖也许就因此得名。
但是此刻站在湖边,看湖光山色,渺茫空濛,待云散日出,定是天容水色,澄清明净。想它和不远处的太湖钟灵毓秀,滋养了这一方文化,赋予这一方人们聪慧灵秀,富于创造的品格,所以我更愿相信这“蠡”字来源于范蠡。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心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范蠡知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同患难,不可与共乐”,便浮游出齐,后止于陶。范蠡三迁,“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真是布衣之极。
这旷世奇才不该只拥有世俗的功名利禄。而绝世美女西施,人们不忍心看她助越灭吴后渺无踪影。乱世中的才子佳人在功成之后,就应该远离尘世,寻得这一处山水胜地,或饭稻羹鱼,或泛舟湖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共谱一段爱情的佳话。
我愿意相信他们的结局就是这样的完美,百代乡梓的聪颖也和他们一脉相承。
深冬的湖边寒意阵阵,闺蜜说我们往里走走,于是沿着曲折小径走走看看。
冬天的蠡湖木落草衰,比不上春天的无边风景,但是一丛丛南天竹经霜未凋,结满了串串红色的果实;土坡上的山茶花还葆有一份艳丽;草坪尽头有高大的树,树冠饱满,绿叶间有团团簇簇的红,走近一看,原来是石楠树,果实累累红如火焰;还有成片成片的树林,落叶树、常绿树间杂,望去还是林深树茂的。
鼻尖细香可嗅,闺蜜说是腊梅,于是寻香而去。在靠近马路的公园一角,零星地点缀着一些腊梅。远远望去花淡如星,走近欣赏它俏丽的鹅黄,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袅娜盛开,在无叶的枝上,在苍灰的冬日里,显得如此灵动妖娆。
这凌寒绽放的腊梅,在不起眼的角落,清丽幽雅,遗世独立,一如传说中的范蠡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