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会 中原焦点,高级七期讲师八期中级九期、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2021.9.24坚持分享第1296天
一、难得(117)
整理逐字稿,忽然发现有38分钟的内容没有给大家分。没有时间吐槽更年期综合征了,终于在上课之前完成。
二、约练收获(495)
(自3.25以来咨询师75次,目标100次)
当来访者情绪比较强烈,一周之内又发生事情比较多,先接住,耐心倾听,可以简述列举,确认来访者知觉,以及想法,聊着聊着,重要的情绪就聊出来了。
咨询师的陪伴让来访者慢慢建构解决之道,不是解决当下问题,而是通过这些问题去思考,自己看重什么,想要什么,做到的有什么。
要有弹性,评量问句在进行中,来访者说自己跑神儿了,很自然问,您跑哪里了?这个就是来访者当下认为重要的,于是一下子就到了如何做的一小步,具体化就好了。
三、学习分享(95)
双减(8)一些心理学法则帮助您更好陪伴孩子
不少家长有以下困惑:
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要提醒,做作业一定要盯着才会做,玩电脑如果不提醒能玩很长时间,吃饭、睡觉都要人跟着催。
骂也骂了,道理都说破了嘴,可孩子不但没一点改进,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了,我该怎么办?
倘若父母能懂得一些心理学法则,就能找到培养孩子自律的正确“路径”。今天分享第一个心理学法则:
1.超限效应:
父母唠叨越多,孩子越反感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问:
“为什么家长越催我好好学习,我越烦躁生气不想学?”
他说自己已经上大学了,明明一开始对学习兴致满满,结果父母突然发信息来让他好好学习,顿时就没了动力。
因为挂了两科,父母每天都会发视频督促他。
本来在好好上网课,父母一督促,他就特别烦躁,彻底不想学了。
为什么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反感?
因为当刺激过多或过长,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人的逆反现象。
父母的唠叨太多,会让孩子有种“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比如:看动画片时,喊很多遍让他别看了,他都不会主动关电视,还会说“你好烦”“为什么不让我看”。
如何用规则替代催促。
看动画片时,会先和他讲好规则,“只能看两集,看完之后自己关掉”。
孩子同意后,不用我提醒,每次都会主动把电视关掉。
给孩子的提醒和批评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总是对一件事“揪住不放”,会让孩子的信心倍受打击,也会削弱亲子间的信任感。
有一位妈妈在教育孩子时给自己定了三个原则:
孩子犯错时,批评和鼓励共用,一件事杜绝反复说教;
用时间掌控孩子的规则,而不要反复提醒;
与孩子沟通,用“做”代替“说”,不对孩子摆高姿态。
教育孩子,避开“超限效应”,再不自觉的孩子,也会慢慢学会自我约束,习得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