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则》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成功法则——“1%法则”。“优秀和卓越的差距仅为1%,只需要行动起来提升1%,你就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本文将详细拆解《1%法则》一书的内容,并结合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分析该书对产品经理自身的成长与工作所带来的启示。
《1%法则》写了什么?
01 何为“1%法则”
书中主人翁“肯”的朋友“吉姆”发现,在奥运会的各项顶尖赛事中,第一名与第四名之间的成绩差距非常之小,经常甚至连1%都不到。由此便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如果取平均数,优秀和卓越的差距仅为1%。
虽然我们或许一生都不会成为奥运会选手那种国际顶级的运动员,但那并不重要。真正的问题是,这1%意味着什么?
无论怎样,我们都不会与其他人拉开100%差距的,即使是奥运会选手中的第一名与最后一名也不可以。那么,能否拉开1%的差距呢?如果在数百件事情上我们都可以做到优秀1%,如果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1%,那么虽然不能保证我们一定会变成伟大的人物,但却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如何执行“1%法则”
1.做正确的事与以正确的方式做事
在开始行动之前,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做事情的目标是什么,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努力。把那些不该做的事情做得很好是毫无意义的。
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即要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方式,这关乎着做事效率问题。如果我们本身做事的方法就不对。那我们应当重新优化我们的做事方法。
2.先让自己动起来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讲,人们可以开始做一件事的前提一定是积攒够了足够的动力,即:先有动力,后有行动。
我们一定要积攒够足够的动力才能开始行动?当然不是,我们也可以从行动开始。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行动了之后,我们将会一直行动下去。
为什么作者说牛顿第一定律在“1%法则”中适用呢?
因为当我们开始行动了之后,我们将收到行动给予我们的反馈,这种反馈会形成新的动力,促使我们做更多的行动。这样,我们就从“动力→行动”的线性关系而得到了“动力→行动→动力→…”的周期循环关系。这样,我们便会一直行动下去。就像是生活中我们做家务一样,看着屋子脏脏乱乱得一直不想收拾,但当我们拿起扫帚开始收拾起来后,就会一直把全部的活都干完或直到自己筋疲力尽才会停下来,这是这个道理。
并且,当我们开始行动了之后,我们的行动会带动身边更多人的行动,就像是往平静的水面上扔一颗石子,就会荡起层层涟漪,进而影响到整个池塘。
“1%法则”也是如此。一旦我们做出了正确的改变,影响就会辐射开来,并对最初的着手点周围的关系产生作用。更多的人将会参与到行动中来,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更大的动力则会产生更多的行动。于是我们得到了“动力→行动→参与→…”的周期循环关系。
3.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我们行动与做事中,这一原理同样适用,当我们找到做事中合适的“杠杆与支点”后,一个小的改变则可以带来巨大的提高。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1906年提出了著名的关于意大利社会财富分配的研究结论: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这个结论对大多数国家的社会财富分配情况都成立。因此,该法则又被称为80/20法则。朱兰博士在管理学中采纳了该思想,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事物的主要结果只取决于一小部分因素。那么在“1%法则”中,“80/20法则”适用吗?当然适用。我们只需要把重点放在那些带来重大成果的行为上,而不是结果本身。我们需要辨别出那些可以产生重大成果的行为,然后开始行动。
4.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我们完成自己的目标不能仅仅依靠意志力。因为行动本身是反人性的。
当我们靠意志力来完成某件事时,或许短时间内可以坚持,但当意志力耗尽时,我们便会回到自己的初始状态,回到自己最舒适的环境中来。最终我们的行动将大概率以失败告终。
那我们如何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呢?答案是: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每次只完成一点点,即1%。
人类的大脑是可以重塑的,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时,我们的大脑就会生长出许多新的联结。它做出物理上的改变,来处理我们给它的新任务。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大脑需要21天才能完成新的联结以适应新的方式。所以当我们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大脑逐渐适应后,我们将完成最终的大目标。
5.正确面对困难并合理解读
在行动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非常多的阻力。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当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读。
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激发事件”造成了“结果”,所以我们会觉得生气、沮丧...但,实际上并不是“激发事件”导致了这种“结果”,而是我们对于“激发事件”的信念让我们以某种方式来感觉和行动。
通过正确的信念解读激发事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而正确的信念就是“还未...”!
当遇到困难时,试着尝试说“我还未完成我的目标”或“我还未变成百万富翁”等等,“还未”让我们得以变得更加乐观积极,让我们获得幸福与能量。
生活中我们的烦恼与痛苦多半来自于比较。这并不是说“比较”这种行为不对,只是“比较”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则会不同。
不考虑维度的比较是无意义的,因为或许我们只是在拿现在的自己与已经成熟的对方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结果本身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我们真正应当比较的对象是我们自己,我们应当每天保持比昨天的自己优秀1%。因为我们最初的目标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要超过某人。
虽然每天1%看似很小的改变,但它将产生极大的复利效应。经典的励志公式告诉我们:1.01的365次方和0.99的365次方相差了约38倍。
6.不要害怕间断
“1%理论”虽然告诉我们应当在方方面面都比昨天的自己优秀1%,但并不代表这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计划。相反,我们应当学会合理地休息。只有充分得到了休息才能更高效地执行行动。把部分时间用于有计划地恢复身体,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补充和恢复精力。这样坚持下去,日复一日,你就能够不断提升,每次提升1%。
不要害怕间断,那些成功取得改变的人,在早期往往会跳过几天。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会将这种遗漏看作灾难,这种遗漏恰恰让他们更加信守承诺。一次或几次遗漏并不意味着失败。
《1%法则》给产品经理的启示
01 个人成长
优秀的产品经理与卓越的产品经理是否也相差1%呢?
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成为像乔布斯、张小龙一样伟大的产品经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使用“1%法则”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比前一天好上1%。随着时间的增加,产生的复利效应将是极大的。努力尝试、努力改变,终有一天我们都会登上成功的顶峰。
另外,优秀的产品与卓越的产品也相差着1%。
“产品”本身与我们一样,它也有自己的成长,它们的个性与灵魂是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们赋予它们的。我们也应当使用“1%法则”来做产品,让其健康的成长。
不求它将来可以如何成功,只求在每次迭代中都比前一个版本优秀1%。
02 战略规划
《1%法则》一书告诉我们,在行动前要找到自己的目标,要做正确的事。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制定产品的战略目标时也同样需要找到自身产品的使命、愿景、阶段目标。
使命、愿景要是伟大的,那是我们的产品羽翼丰满后的样子,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
但与使命、愿景不同的是,我们的阶段目标要是清晰的。
目标的制定应遵循SMART原则,即“明确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拥有了这些属性,在行动时才能知道如何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完成情况。
清晰的目标可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不至于在行动中迷失自己,最终导致做出的产品四不像。
03 竞品分析
我们自身的产品相较于竞品来说,相差也不过才1%,但这1%可能可能表现在方方面面。竞品分析的重要性则在于寻找到这1%的差距。
做竞品分析时,应当多维度的与竞品进行比较。从产品架构的规整度,到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从UI视觉突出重点,到UE行为交互便捷。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极其重要的。真正的得失成败就蕴藏在这些细节里。
大厂的产品经理经常会把产品的功能细分化,让一部分产品经理只负责一部分功能模块。其目的也是让产品经理的工作更加的聚焦,努力做到提升1%。
04 需求分析
执行“1%法则”的第三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其中心思想正是产品经理能力模型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即,进行需求分析,寻找可以撬动用户的“支点”。
如果真的可以给阿基米德提供一个杠杆与支点,那么他真的可以撬起地球。
在我们做产品时,杠杆原理同样适用。有些用户之所以还未成为我们的核心用户,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支点与杠杆”来撬动他们。
努力寻找用户的根本需求,探求撬动用户的支点是产品经理重要的技能。
05 版本规划
俞军老师在他的《俞军的产品方法论》一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用户的需求是无限的。企业能做的,只是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有选择性的满足用户的部分需求,让企业有最高的边际收益和ROI(投资回报率)。一句话总结就是,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所谓“有选择性的满足用户的部分需求,让企业有最高的边际收益和ROI”指的就是以80/20作为指导原则进行版本规划,以保证每次更新迭代均为ROI最高。
在评估需求是否应当被实现时,有一种方法叫做“伪测试”,即先不实现功能,只提供一个按钮或文字链接或图片入口,用户点击之后提示此功能正在建设当中。根据用户的点击率数据情况来决定是否实现该功能。这也是灰度发布的一种形式。
伪测试的应用场景就如同我们在计划做一件事时,既觉得应该行动,但又缺乏动力迟迟无法行动。
伪测试的方式之所以行得通,就像是《1%法则》一书告诉我们的“那就先行动吧,然后通过行动来产生动力”。
虽然伪测试的方式有局限性(伪测试方法只适合在忠实用户中进行灰度测试),但“让产品先动起来”的理论却很有必要。
我们无需等到产品功能齐全后再进行发布,我们是可以选择先满足基本需求,先让“产品动起来”,然后再通过用户的反馈调整计划积攒动力,进而完善需求。
06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作为直接与用户进行互动的表现层。其中“架构设计、UI设计、UE设计”是否简单流畅将直接关乎着用户体验。若我们能在表现层使自身产品优秀1%,那将是极大的优势。
例如微信当年推出的“摇一摇”功能,马化腾向张小龙发邮件说:摇一摇真的很好,但要防止竞争对手抄袭。张小龙则回复说:我们这个功能已经做到最简化,极简是无法被超越的。
产品经理在做界面设计时,应当注重所使用的文案词语。正确的文案不仅可以引导用户行为,还可以生动清晰的表达产品的情感,就像是《1%法则》一书中描述的“还未”一词。
例如,如果我们所设计的是引导用户完成目标的功能,那么当用户想要放弃时,则同样可以使用“还未完成xx”的文案样式来引导用户。
上面的例子虽然过于简单粗鄙,但我希望它可以提醒产品经理们在做界面设计时反复斟酌所使用的文案与词语。因为“我们都还未成为卓越的产品经理”。
最后
一款产品的成功绝非偶然。产品经理在做设计时要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精心设计的,真正的做到在每一个地方都优秀1%,才能打动用户,缔造出卓越的产品。
—槿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