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存在于大脑的高级区域(前额叶周边),表现为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
既然说到意识,那我们再来谈谈另一个神秘的心理学概念-潜意识。在许多人的心里,潜意识是一种神奇的能力,它神秘不可参透,它也无所不能。
潜意识:指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或已经发生但未认知的部分。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没有成为意识的行为去哪里了呢?原来成为了我们的潜意识。行为是已经发生的,如果没有经过条件反射成为意识,便去了潜意识。潜意识是已经发生的高级神经活动,不能凭空存在。正如出生牛犊不怕虎,意识与潜意识都不存在时,便不会惧怕老虎。
没有成为意识的行为去了潜意识,那么潜意识对于行为又是什么作用呢?一般来说,你想做出某个行为,需要意识的指导,但有时候在你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潜意识也会对你的行为作出指导作用,如你用手瞬间挡住飞来的篮球避免被砸到,又如你玩着手机,或者想着事情却不知不觉回到家中,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来的。
下面用概念图来表达:
那么,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中,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是三个不同层次,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弗洛伊德将这种结构作了一个比喻:无意识是一个门厅,各种心理冲动像许多个体,相互拥挤在一起。与门厅相连的第二个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门厅和接待室之间的门口有一个守卫,他检查着各种心理冲动,对于那些不赞成的冲动,就进入了潜意识的系统,一旦它们引起意识的注意,就成为意识。他将潜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意识的潜意识-潜意识;另一种是被压抑的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成为意识的潜意识-无意识。
引用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图来理解:
因此,潜意识也是能够转变成意识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如果能够利用潜意识的力量,这将对我们的成长起到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通过某种方法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然后指导我们的行为,使得我们的行为变得可控。
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暗示: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地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无意识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即通过不断地暗示,将没有意识的东西进入到意识领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这里,我也将暗示归属为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潜意识的转化。就举个自己的小例子,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吃饭时跟我们拉家常,说有个学生想请导师吃饭,问导师觉得怎么样?导师说好那就让人觉得自己很“稀罕”这顿饭,导师如果说不好那就太伤人了,导师告诉我们做什么事尽量不要把人“吊在空中”,听了这个故事我就当时就提醒自己以后要注意,想象自己以后遇到了应该注意,平时导师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这点,我都会反思或提醒自己,久而久之,这个意识在脑中越来越清晰。有一次我说改天请别人吃饭的时候,这时候这个观念就冒出来了,说到要做到,不要把别人“吊在空中”。从这个潜意识进入我的大脑那一刻,我就不断在心里提醒自己,希望引起意识的注意,之后这个观念慢慢得到加强,随后当遇到这类情况时有意识地用来指导了我的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好的观念,但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能及时指导自己,就像很多“马后炮”一样。我们需要经常的想象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暗示自己应该如何做出相应的行为,引起意识的注意从而转换成意识,这样才能有意识的及时指导行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