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课程过于强调背书、做题,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课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载体,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乐中探究、研中创造。创课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由低阶到高阶的一系列课程的组合。笔者认为,创课的价值发挥单靠开设几门课程是无法完整体现的,而需要对整个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创客式的改造。具体改造思路如下:
1.课程目标:融入创新、创造能力,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第一要素,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的实施以及结果的评价。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然而,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工业4.0以及创客运动等时代发展背景下,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创课的三维目标应融入并凸显更多有利于创新、创造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比如,知识与技能维度应既包含知识的获取、理解与运用,也应包含具体的动手实践技能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过程与方法除了体验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增加创新思维过程与创造方法方面的具体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则需要融入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开放共享、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与价值追求。
2.课程内容:注重问题引导,体现生活化、时代化
学习内容的情境化、生活化与趣味化是新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创课内容设计的关键。无论是传统的数理化史地生课程,还是音美体劳课程,都应注重问题启发与引导,融入更接地气的生活化内容,以彻底改变当前课程内容干巴巴、索然无趣的现状。比如,化学课程实验可以进行生活化改造,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厨房污渍的清洁、冰箱食品的保鲜)出发设计化学实验。江苏徐州的李为才老师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详见http://www.jssjys.com/liweicai/),他改进了100余项化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音乐课程也不再局限于某个曲目的练习和声乐知识的学习,而要从生活感受和生活事件出发,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奥妙,同时鼓励学生利用FL Studio Mobile等软件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
3.课程实施:强化动手实践,开展课题研究
传统课程的实施大多是“动脑不动手”、“重静不重动”,创课在实施过程中则要求调动每个学生的能动性,通过项目与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周边的各种资源(家长、专家、社会机构等),像科学家一样无惧无畏地探索世界。传统课程可以根据学科特性及教学需要,尝试采用项目制的方法进行改造。创课实施应以项目为单位重新架构课程内容体系,合理设计若干针对性强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内化学科知识、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一个好的创课内容应具备八大要素:相关性(与学生切身实际相关)、充足的时间(提供足够的课上+课下时间)、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高投入(吸引学生长时间、高度投入)、关联性(学生协作互动、联系外部专家)、可获得性(随时访问、使用任何材料、工具、软件、硬件等)、分享性(与他人分享一切)、新颖性(不重复已有研究)。
4.课程评价:转向成果导向,凸显制品化
传统基于测验的结果评价方式,可以衡量出学习者系统知识的习得程度,却很难测量出学习者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增长和个体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高低。评价机制是影响课程改革的主导力量,传统课程的创客化改造可以从“评价”切入,通过倒逼的方式引导其他要素发生改变。成果导向的评价模式非常适合创课,但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内在特性与规律,对成果的形式及评判标准进行明确说明,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创作。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考核课件的创作、网站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美术课可以考核实物造型的设计、油画作品的创作等,语文课可以考核小说、散文、诗歌文艺作品的创作,社会课可以考核实践调研报告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