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她劝我开始学习写作,说是能训练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好像确实如此,于是就开始了这一段时间的日更。昨天完成了写1w字的小目标,在开心的同时,也觉得有不少感想需要记录下来。这篇就来探讨一下自己这段时间对写作的思考吧。
小时候对写作文充满了阴影,因为每次都写不好。现在回溯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对很多话题并没有思考清楚,或者说在写的时候都是在无病呻吟,硬凑字数。(说到这,想起一点,我一直觉得自己脑子转得不是特别快,很多事情当下都会想不清楚,没有头绪。但假如给自己一点时间,我就会有新的思路。)没有思考清楚直接写文章,就免不了越写越偏题,这对于小时候写作文来说简直是大忌。于是为了硬扣着主题写,我都会写得非常生硬,上下文不通顺,这样的作文能拿高分才怪。
最近重新开始写作,反而越写越得心应手。观其原因,有三点。一是自定主题,想写什么写什么;二是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等想清楚了再写下来;三是不再担心写得怎么样,文采如何,反而更关心是是不是表达清楚了。在这三点因素影响之下,写作已不再是那件让我特别痛苦的事情。而通过写作时的思考,我对很多事情的想法也越来越清晰。
经过这段时间的日更和跟朋友的探讨,我发现了一些以前写作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扣着主题写”。因为从小写的都是命题作文,所以深受“主题”的折磨,也就是写文章一定要扣题。一开始日更,我也都是规定了主题开始写,可写着写着就又偏题了。那个时候我很慌,想着赶紧再拉回来,于是文章又变得特别生硬。后来跟朋友聊过之后,发现其实偏题不要紧,因为主题是可以改的,只要最后整篇文章能用一个主题串起来,就可以。后来经过自己的实践,先写再改确实更合理,这样写的时候思路会更流畅,最后呈现出来的文章也不再那么生硬了。
第二个误区是“不要写流水账”。小时候写作文,写了就是写了,不可能再回过头来修改,于是假如按照思绪去写,难免会写成一篇流水账。在日更的过程中,我曾经就按着思绪写出了这样一篇流水账。写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发觉,但回过头读的时候发现这真的是一篇非常标准的流水账:没有主题,只是单纯地记录了之前发生的事情。但经过对上一个误区的反思,我顺利地在这篇流水账当中找出了两个主题,也成功地把这篇文章分成了两篇主题不同的文章。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
现在暂时只发现了这两个误区,那就顺便也来记录一些有趣的发现。
一,现在写作有一个习惯,会看字数。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目标,写满800字。过了800字才安心,才觉得“字数够了”。虽然知道这完全是小时候写作文的阴影,但始终不能克服这,没写到800字就是觉得不踏实。
二,小时候经常会记录一些奇思妙想,比如大家对颜色的认知是不是不一样的,逻辑推理是不是唯一能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等等。可是长大之后发现自己再也没有类似的思考了。没想到这次坚持写作居然能让我重新开始思考,甚至又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坚持写作真的是这辈子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能喜欢上以前讨厌的事情,人生真的是非常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