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把2011版课标中的推理能力改为推理意识,主要是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推理要求进行水平区分。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推理意识可以看作推理能力的初期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初步的逻辑推理过程,基于经验的感悟,形成初步的意识,既能进行合情推理,又能进行初步的演绎推理。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归纳推理,具体来说,归纳推理是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推导出结论,这在小学阶段是非常常见的。比如:我们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每个角的度数,通过度量不同的三角形发现内角和都是180º,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再比如,我们通过计算3+5=5+3,15+26=26+15,发现这类事例写不完,最终得出结论a+b=b+a,发现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包括分配律等等,都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总的来说,这种推理是欠缺一定的验证方法,欠缺科学性,也就是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验证。
回想中学数学。我们也会涉及到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主要出现在试卷中的最后一道大题中的最后一问,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记得最多的一种题目类型是,猜想三个角的度数关系或者猜测三条线段的长度关系。在回想大学数学,这种归纳推理就很少了,因为演绎推理更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演绎推理在小学中遇到的也很多。比如我们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时候,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两倍。再比如,我们在探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我们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表示,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去运算和抽象一下。很多老师和同学不是太理解,导致缺少了让学生演绎推理的步骤,这无疑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损失。
其实,演绎推理更多的是在乎依据依理去推导,而不是想当然的去推导,这就导致了很多事例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而我们没能去深入研究。这需要我们去理解和给学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