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使用金字塔结构?这个和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原则相关——记忆容量有限性原则,即人们的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是有限的,当时有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讲到神奇的数字7±2,聪明人能一下子记住9个数字,笨一点的人能记住5个。所以在写作、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要用尽量少的词汇把要点凸显出来,像金字塔结构一样,既有重点,又有层次性和逻辑性。
金字塔结构是怎么样的?一般由塔尖、塔身、塔基三部分组成,塔尖是结论,是表达的总论点;塔身是分论点,是论证过程;塔基是论据,是支撑分论点的论据。塔尖到塔基是纵向结构,塔身分论点之间则是横向结构,不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就涉及到逻辑学中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要区分自己思维的过程和讲给别人听的过程,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具体迹象出发,来寻找它背后抽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找到一个统一性解释(塔基→塔身→塔尖);而在表达出来、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则是“自上而下”,先给结论,这样对方才知道你想要说什么;再分层次地逐层展开,这样对方才能跟着你进到细节里面(塔尖→塔身→塔基)。两种信息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总结为一句话”自下而上思考,自上而下表达“。
举例:比如猎头在寻找目标人选时,看到简历,会在脑海里里一项一项分析是否是我们想要的,他年龄多大,他学什么的,他做过什么工作,过完的亮点在哪里,他为什么看机会等等,所以综合来看,他真的是客户的“梦中情人”吗?(塔基→塔身→塔尖)
在给客户推荐候选人的时候,先说这个人选符合客户需求,即结论先行。为什么符合,接下来就是分论点,从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内容、业绩)、教育背景(学校、专业)、跳槽动机等方面逐层展开。(塔尖→塔身→塔基)
金字塔中思想的规则:
1、任何一层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思想的总结概括。
2、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即有共同点,可以是“原因”、“步骤”、“需作出的改变”等,尽量用单一名词概括。
3、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所选择的逻辑顺序体现了思维分析过程,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归纳总结是大脑可以进行的仅有的4种分析活动,对应的逻辑顺序为演绎顺序、时间(步骤)顺序、结构(空间)顺序、程度顺序(重要性顺序)也是大脑仅用于组织思想的仅有的4种顺序。
组织思想的4种逻辑顺序是什么,举例: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中国、日本、法国
程度顺序(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