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早上7点开始,我投入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整理资料。尽管大脑疲惫、思绪混沌,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清晰地看见:来到白洋的这两年,我与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实实在在地做了许多事。
一、初心与起点:从零开始的探索
回想初到白洋之时,我面对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不仅人生地不熟,个人方向感也一度缺失,更谈不上具备系统的教研意识与行动。
正是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我怀着对教育的憧憬,初步构思了一份以“育人框架体系下学生高品质发展”为核心的课题思路。这份构想,幸得王书记、邹校长及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最终由我作为主持人成功申报立项,开启了这段难忘的研究之旅。
二、动力与愿景:不曾熄灭的教育理想
支撑我一路走来的,是内心深处对教育不变的热情与梦想。这份动力,或许源于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沉淀,或许来自横跨小学、中学乃至学前教育的独特教学体验,亦或是作为一名男孩的母亲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共鸣。
我始终渴望打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巴学园”,并期待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名幸福的教师。从外小到高新金小,再到汕小、白小,成为“理想之师”的梦想,我从未放弃。
三、耕耘与成果:团队共筑的成长之路
这两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自我怀疑与否定也曾悄然萌生。但每当站上讲台,看见孩子们的眼睛,一切纷扰便瞬间消散。
如今回望,才惊觉我们共同完成了许多“难而正确的事”:
教师团队的专业蜕变:我们系统开展了23期教师研训与5期假期培训,多数为全员卷入式参与。
成效显著:老师们从最初的“不愿表达、不会表达”,成长为“人人都能说,且能说到点子上”。教师的互助合作,为学生的互助合作树立了榜样。
学生评价体系的良性循环:在学生处兰兰老师、桃桃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建立了 “四位一体”的互助合作评价体系与“周小结、月表彰”的捆绑式团队评价机制,有效引导着学生品行与学习的全面发展。
生动课堂范式的稳步推进:从目标述写到模型建构,从小组合作样板班的视频录制到示范课观摩,再从实验班启动到全学科全员行动,我们一步步将课堂推向 “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绽放式”的生动课堂。教室因团队互助而洋溢着温暖。
四、收获与见证:悄然发生的积极改变
学生的成长:讲文明、爱微笑成为名片;自信心显著增强;爱表达、会表达,乐学习、会学习的风气正在形成。
教师的突破:“以生为本、尊重开放”的理念深入人心;参加各级竞赛的积极性高涨,并在省、市、区级评比中屡获佳绩,实现了一等奖“零的突破”。
学校的氛围:温暖向上、团队合作、专业致胜的价值观在学校弥漫。在这里当老师,是幸福的。
五、反思与前行:在有序中追求持续成长
今天的忙碌,恰恰映照出过去在资料归档上的无序。这提醒我,必须养成日常收纳整理与热爱学习反思的习惯——这是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让自己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梳理,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我将带着这份清晰的看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