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14日 星期四 天气晴
9月14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33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谎言识别”
Truth or happiness . Never both.
有多项实验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普通人辨识出谎言的准确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没什么区别。一项针对超过2万人的研究显示,他们当中只有50人(千分之二点五)能够依靠肢体语言或微表情,做出准确性超过80%的判断,大部分的人只是如同掷骰子一样碰运气而已。
很多人都看过美剧 “别对我说谎”,剧中痞痞的男主Lightman博士擅长通过脸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识别谎言,比如他提到,男性说谎时的典型动作是摸鼻子。该剧由行为学专家、“微表情”理论的发明者Paul Ekman指导制作,似乎提高了不少可信度。不过,剧中的这些关于“微表情”的技巧,真的能帮助我们识别谎言吗?真正的FBI探员又在使用什么样的方法看出破绽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测谎”。
研究说,“微表情”并没有什么luan用
上世纪70年代,Paul Ekman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微表情”的研究。“微表情”指的是那些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表情,它十分短暂,往往只持续0.04-0.07秒,如果要观察的话,需要通过高速摄像机。他认为,这些细小的表情可以泄露人们的欺骗行径。
我们都知道,不善于说谎的人,往往会在撒谎时不自觉地眼神闪烁、脸红、结巴、手心出汗。但Ekman认为,即便是那些看似镇定、有一张“扑克脸”的人,在说谎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愧疚、有时甚至是愉悦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很难隐藏的,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你脸上的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会泄露天机。
那么,学习这些微表情的判断方法真的有效吗?
一个2010年的实验专门调查了收看Lie to Me 的观众,对比了他们和一般人的测谎能力是否存在区别。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被试中,那些努力运用从Lie to Me学到的测谎技巧的观众,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平均准确率达到60%,而一般人的准确率为65%。这两个数据说明,通过Lie to Me自学测谎的观众,与普通人的测谎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大家最好还是抱着娱乐的心态,看看就好。)
Aamodt 和Custer则研究了那些专门接受过微表情/肢体语言观解读训练的警察,发现他们其实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大概50%的判断准确率,他们只是比一般人更相信自己有看穿谎言的能力罢了。
为什么辨别微表情并不可靠呢?这是因为,这些技巧大多聚焦于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的异常特征,譬如脸微微泛红,局促地笑,或者较高频率的眨眼。这些研究都存在着一个假设,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撒谎的行为会不由自主地激发一些情绪,并表现出相似的身体反应特征。正如Ekman博士的理论提出的:“人们说谎时的特征具有普遍性。”
但实际上,心理学家们后来发现,这些看似可靠的特征其实不太管用。有的人说谎就紧张得笑出声,有的人却会脸部紧绷;有的人说谎时会与你对视,有的人却眼神闪烁。——也就是说,从来都不存在一部有关肢体语言的辞典,能够在普遍意义上定义出人们的表情代表了什么。Thomas Ormerod指出:“每个人说谎时的小动作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譬如在警察局接受审讯,或者面临多人质询时),人们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肢体语言,只是为了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因此,那些通过微表情来识别谎言的技巧其实太过绝对了。
那么,真正的FBI是如何测谎的?
研究者认为,尽管我们不能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看穿谎言,却可以用谈话的方式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Ormerod和Coral Dando列出了以下几种可以用来识别谎言者的谈话技巧,这些方法都已经在实际的FBI和警方的审讯过程中得到运用。
1. 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因为撒谎者只是暗示了一个广泛的故事框架,他们的描述往往缺乏细节,因此,让他们开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绽。不要使用是非题,一段故事中的漏洞会比单纯的“是”或“否”更容易被识别。
比如说,当你怀疑男朋友晚上去打游戏时,不要问他:“你晚上去打LOL了吗?”,而是换一种方式来问:“你晚上都干了些什么?”。当对方说自己在xx大学工作,而你表示怀疑时,你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下自己每天去上班的路途,和在大学工作的经历。
假如对方打算说谎,那么接下来他就必须得编故事。而在编织谎言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会被自己的谎言给绕进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谎言要用千百个谎言来修补”。
2. 问一些让对方出其不意的问题,或让对方使用倒叙。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Aldert Vrij运用了“认知负荷”理论来改良审讯方法。这一理论是说,无论人类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是多么巨大,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一时间点都只能进行有限的思考,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是有限的,我们很难“一心二用”。
所以,如果在一般的思维过程之外增加额外的“思考”,就会产生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费脑子”。举个例子,当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认知资源大部分用在了打电话上,放在开车上的认知资源不够,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应用在测谎上,撒谎者在应对他人的询问时,就处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不但要编造故事,还要考虑措辞,他们非常担心所编造故事的一贯性,所以倾向于反复使用那些考虑好了的字眼和语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问一些无关的、在对方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分散对方的认知资源,增加对方的认知负荷,从而使得对方难以维持谎言的逻辑性。譬如,跳出案件过程本身,突然询问嫌疑人在案件发生时的感官体验,或者了解案件之后所做的事。这些技巧会让对方更容易原形毕露。
关于增大认知负荷,还有一个很好用的技巧就是:让对方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的经过。这对说谎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叙事方式,会极大地增加认知负荷,当对方费劲地倒叙时,再去编织谎言就显得很困难,容易自相矛盾。
这一点已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Aldert Vrij曾做过一个实验,其中说谎者和说真话者各占一半,他们被要求以倒叙的方式复述他们的说法。之后,同一批观察者观看了记录整个问询过程的录像带,并对这些说法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如果说谎者平铺直叙,谎言被辨识出的正确率只有42%——甚至在平均值之下。但如果说谎者是在倒叙,谎言被辨识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达到60%。
3. 观察对方的自信度,适时发出挑战。
当说谎者认为他们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长篇大论。然而,一旦他们感觉到不对劲(或许你问到了关键的地方),他们就会变得沉默或者支支吾吾,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感觉到无法继续掌控对话的发展方向,所以不愿意多说。
所以,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态度转变,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是否在说谎了。在谈话的最后,你可以尝试挑战对方的信心:“为什么我该相信你?”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我,我为什么应该相信你?”接下来,再仔细聆听应答。有人可能会表示,自己所说的都是真相,而撒谎者极有可能会表现过度,气急败坏地指责你不愿意相信他们,甚至扬言用人格担保。这时,你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追问。
4. 关注和确认对方叙述中微小的细节。
你可能还记得,当警察想知道嫌疑人与一个案子是否有关时,一般会问:“xx日xx时你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然后通过查证证词的真实性,来判断嫌疑人的可靠性。如果嫌疑人在一些细节上出了错,那么他的证词就会露出破绽。
而在生活中,当你的男朋友说晚上在加班的时候——你就可以问:“谁在陪你一起加班?你们叫了哪家外卖?加班从几点到几点?”这些细节很容易就能通过调查来证实。
5. “放长线钓大鱼”,不要急于拆穿。
有研究者认为,撒谎者是否能够欺骗成功,依赖于他的听众是否愿意相信Ta。因此,如果你很快就发现了一处逻辑上的矛盾,也可以不要立即拆穿或纠正,而是假装自己已经相信,这样,撒谎者可能会抖露出更多的破绽,出现一个接一个的矛盾。
上述谈话技巧的有效性在实验和现实中都得到了充分检验。
研究者认为,说到底,有效运用这些技巧的关键要求的是提问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切勿跳入预先设定的结论之中。仅仅因为有些人看起来手足无措,或是极力回想起某些细节,并不能够证明他们有罪;相反,更普遍的不一致性和矛盾之处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最后,最难识别的撒谎者是什么样的?是那些自己都信以为真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上述的识别方法可能都完全不能奏效,因为他们已经活在了谎言里。
今日电影推荐:《非常嫌疑犯》 犯罪、悬疑 豆瓣评分8.6 主演 凯文·史派西
9月14日读书心得
《我这一辈子》
一部分:
(1)定下平实与娓娓道来的叙说基调(注意语感和语气,气定神闲的聊天)
(2)凭我认字与写的本事,我本该去当差。当差虽不见得一定能增光耀祖,但是至少也比作别的事更体面些。况且呢,差事不管大小,多少总有个升腾。我看见不止一位了,官职很大,可是那笔字还不如我的好呢,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这样的人既能作高官,我怎么不能呢? ——话里有话:当时的官场腐败无能
(3)从“我学的是裱糊匠……………………水大漫不过鸭子去,有什么法儿呢?”——职业具体生活、时代改良变迁、独特中性的文学立场(真实性地呈现改良的后果场面)
二部分:
(1)学徒生活:介绍手艺、介绍规矩——信息共振
(2)自述“受过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并对其多番举例论证——起到双方面效果,一个是直接信息,表现人物的好品质与吃苦耐劳和由此带来的收获;另一个是间接信息,有点自欺欺人色彩的浮夸让人心生怜悯同情。
(3)对自己手艺和机灵劲儿的褒扬——相当于小说背景信息的一种,对下文的悲剧转折做好铺垫
三部分:
(1)在我这一辈子里,我仿佛是走着下坡路,收不住脚。心里越盼着天下太平,身子越往下出溜。这次的变动,不使人缓气,一变好像就要变到底。这简直不是变动,而是一阵狂风,把人糊糊涂涂的刮得不知上哪里去了。——作者开始让风箱起风了,一是宏观大风(求生矛盾),二是微观小风,两股合力,让作者改行,走上另一条路,接下来着重介绍了“小风”——情感矛盾
(2)一个漂亮小伙子所最怕的恐怕就是娶个丑八怪似的老婆吧。我早已有意无意的向老人们透了个口话:不娶倒没什么,要娶就得来个够样儿的。——类似于这样的老实叙说,很好地把握了第一人称的尺度,做到了本质真实,没有让人物说出超越核心性格的话
(3)廿岁那年,我结了婚,我的妻比我小一岁。把她放在哪里,她也得算个俏式利落的小媳妇;在定婚以前,我亲眼相看的呀。她美不美,我不敢说,我说她俏式利落,因为这四个字就是我择妻的标准;她要是不够这四个字的格儿,当初我决不会点头。在这四个字里很可以见出我自己是怎样的人来。那时候,我年轻,漂亮,作事麻利,所以我一定不能要个笨牛似的老婆。
这个婚姻不能说不是天配良缘。我俩都年轻,都利落,都个子不高;在亲友面前,我们像一对轻巧的陀螺似的,四面八方的转动,招得那年岁大些的人们眼中要笑出一朵花来。我俩竞争着去在大家面前显出个人的机警与口才,到处争强好胜,只为教人夸奖一声我们是一对最有出息的小夫妇。别人的夸奖增高了我俩彼此间的敬爱,颇有点英雄惜英雄,好汉爱好汉的劲儿。 ——这处描写做到了生动形象,而且借助男主人公的先前描写映照出女主人公的形象
(4)道德律与真实感受的矛盾心理冲突——再次做到文学意义上的本质真实
四部分:
(1)直到如今,我还是不能明白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所不能明白的事也就是当时教我差点儿疯了的事,我的妻跟人家跑了。
我再说一遍,到如今我还不能明白那到底是怎回事。我不是个固执的人,因为我久在街面上,懂得人情,知道怎样找出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但是,对于这件事,我把自己的短处都找遍了,也找不出应当受这种耻辱与惩罚的地方来。所以,我只能说我的聪明与和气给我带来祸患,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别的道理来。 ——非常好的把握住了第一人称的尺度
(2)黑子”,由于他的脸不白;不但不白,而且黑得特别,所以才有这个外号。他的脸真像个早年间人们揉的铁球,黑,可是非常的亮;黑,可是光润;黑,可是油光水滑的可爱。当他喝下两盅酒,或发热的时候,脸上红起来,就好像落太阳时的一些黑云,黑里透出一些红光。至于他的五官,简直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我比他漂亮多了。他的身量很高,可也不见得怎么魁梧,高大而懈懈松松的。他所以不至教人讨厌他,总而言之,都仗着那一张发亮的黑脸。 ——对男子雄性野性外貌特征及气质的传神描写,一箭双雕,透露出原因,读者可以品出来,又能让主人公继续“蒙在鼓里”
(3)一个聪明规矩的人,最亲爱的妻子跟师哥跑了,在街面上是怎么难堪。同情我的人,有话说不出,不认识我的人,听到这件事,总不会责备我的师哥,而一直的管我叫“王八”。在咱们这讲孝弟忠信的社会里,人们很喜欢有个王八,好教大家有放手指头的准头。——世态的精准刻画,其实也呼应了下半部分“打砸抢”的荒谬,大众的双标
五部分:
(1)再没有比不测的祸患更能扫除了迷信的;以前,我对什么神仙都不敢得罪;现在,我什么也不信,连活佛也不信了。迷信,我咂摸出来,是盼望得点意外的好处;赶到遇上意外的难处,你就什么也不盼望,自然也不迷信了。——人生经验后的感悟
(2)外表我乐+从那件事发生了以后,直到如今,我始终还是个有用的人,热心的人,可是我心中有了个空儿。这个空儿是那件不幸的事给我留下的,像墙上中了枪弹,老有个小窟窿似的。我有用,我热心,我爱给人家帮忙,但是不幸而事情没办到好处,或者想不到的扎手,我不着急,也不动气,因为我心中有个空儿。这个空儿会教我在极热心的时候冷静,极欢喜的时候有点悲哀,我的笑常常和泪碰在一处,而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对个体的看透与失望,与后半部分对群体的看透与失望形成呼应
(3)另谋出路时的走投无路——折射了时代状貌。事情要是逼着一个人走上哪条道儿,他就非去不可,就像火车一样,轨道已摆好,照着走就是了,一出花样准得翻车!我也是如此。决定扔下了手艺,而得不到个差事,我又不能老这么闲着。好啦,我的面前已摆好了铁轨,只准上前,不许退后。 ——有处特色,急转折: 我当了巡警。
(4)介绍和交待巡警的心酸日常,为日后的悲剧做了铺垫。以后这五六十年的经验,我敢说这么一句:真会办事的人,到时候才说话,爱张罗办事的人——像我自己——没话也找话说。——感悟
(5)介绍了一下当时所有警官警员的职场状貌,也为下文做了铺垫,总体总结:阎王好做,小鬼难当。(世上只有两种人,大人与小人)
六部分:
(1)细致具体非常生活化的“算账”,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命运悲戚。
(2)非常有“准备工作”的介绍了巡警不易的日常,并且引申出了精神层面的不易:抹稀泥。人们都不满意巡警的对付事,抹稀泥。哼!抹稀泥自有它的理由。不过,在细说这个道理之前,我愿先说件极可怕的事。有了这件可怕的事,我再反回头来细说那些理由,仿佛就更顺当,更生动。好!就这样办啦。
七八九十部分——“我”心里的第二个大坑,明晚再见。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33天,今日小理论是:谎言识别,研究者认为,说到底,有效运用这些技巧的关键要求的是提问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切勿跳入预先设定的结论之中。仅仅因为有些人看起来手足无措,或是极力回想起某些细节,并不能够证明他们有罪;相反,更普遍的不一致性和矛盾之处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