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四方之宇, 古今往来之宙, 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尝空也。
——湛若水《寄阳明》
士德仕鸣问易。甘泉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曰:“为之说者,陆也混,朱也离,有诸?”曰:“一阴一阳,阴阳合德,其天地之中乎!夫道,中而已矣。喜怒哀乐之气也,得其中焉,和也,天下之达道也。故耳目之圣明,道气之同形,孰或混诸?孰或离诸?”
【注释】
耳目之圣明:指认识明白。耳目在这里解作认识、了解。
【译文】
杨士德、杨仕鸣问“易”。湛若水说:“一阴一阳称为道。”问:“很多人都解说过易,陆九渊的解说混同,朱熹的解说支离,是吗?”湛若水说:“一阴一阳,阴阳的德性互相融合,即天地的中正了!道,只是中正而已。喜、怒、哀、乐的气质,得到中正,就中和了,这是天下的准则啊。所以认识明白道与气的同属一体,谁去混同它们?谁去支离它们?”
天地之间,一感一应而已。阴阳之屈伸,万物之往来,人事之酬酢,感与应而已矣。妙感应者,其唯神乎!
【译文】
天地之间,一感一应而已。阴阳的屈伸,万物的往来,人事的交际应酬,感与应而已。感应真是奥妙啊,它真是神奇啊!
一阴一阳之谓道,外阴阳则道不可言矣,阴阳息则无以见道矣。继之善者其孝乎!成之性者其仁乎!是故惟孝子、仁人为能事天矣。
【译文】
一阴一阳称之为道,脱离了阴阳就不能谈论道了,阴阳停息就不能看见道了。善于继承就是孝!成就本性就是仁!因此,只有孝子、仁人才能效法天道啊。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一阴阳也,阴阳一气也,气一宇宙也,一而已矣。一不变则宇宙不变,宇宙不变则气不变,气不变则阴阳不变,阴阳不变则道亦不变。夫道一而已矣,智者见之,仁者有之。
【译文】
一阴一阳称之为道,道是所以一阴一阳,阴阳是同一气,宇宙是一气的变化,宇宙阴阳无非一而已。一不变则宇宙不变,宇宙不变则气不变,气不变则阴阳不变,阴阳不变则道也不变。道就是一而已,智者能够察见它,仁者能够拥有它。
阳同道而异气,五行同气而异质,五常同体而异用,五声同生而异起;五色同质而异采,五伦同理而异分,五方同性而异习。
【注释】
五:“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万事万物的基数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构成天地万物的元素。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儒家认为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德行。五声:指古代音乐中的五种音阶:宫、商、角、徵、羽。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译文】
阴阳是同出于道的两种气,五行同出于气而性质不相同,五常同属一体而作用不相同,五声出处相同而发动不相同,五色本质相同而彩不相同,五伦道理相同而区分不相同,五方本性相同而习惯不相同。
阴阳合德者道,仁智合一者德,内外合一者心,动静合一者神。
【译文】
阴阳合德为道,仁智合一为德,内外合一为心,动和静合一为神。
夫妇者,阴阳之象也。男健女顺者,刚柔之象也。日作夜息者,动静之象也。男外女内者,天地之象也。成男成女者,万物之象也。有阴阳而后有刚柔,而后有动静,有动静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万物。
【译文】
夫妇,是阴阳的形象。男子刚健而女子柔顺,是刚柔的形象。白天工作而夜晚休息,是动静的形象。男主外女主内,是天地的形象。成为男子或成为女子,是万物的形象。有阴阳之后才有刚柔,之后才有动静,有动静之后才有天地,有天地之后才有万物。
夫易,圣人所以顺阴阳之道,明变化之理,而立天地人之极者也。其为文也,盖取诸日月,日月者,阴阳变易之大端也。变易即道也。其为书也,立象以明理,理得而象亡矣。故夫易之象广矣,博矣,奚啻为日月、为天地、为乾坤、为刚柔、为君臣、为男女、为父母,其在物也,为牝牡、为动植,其於幽也为鬼神,而易之道行乎其间矣。
【译文】
《易经》,是圣人顺应阴阳相生相克的规律,明白变化的义理,是让人和天、地鼎立为三的经典。《易经》上的文字,都是取法于日月,所谓日月,体现了阴阳变化的要点。变化就是“道”。《易经》作为一本书,它取法万物的形象用来说明真理,认识真理后万物的形象也可以忘记了。所以《易经》上的形象广阔啊、博大啊,何止是包括日月、也是天地、是乾坤、是刚柔、是君臣、是男女、是父母;它体现在事物上,是雌性和雄性、是动物和植物;它体现在幽冥的事物上是鬼神,而“易”的道理贯穿所有事物。
夫二气储精而神生焉,夫精神者,天敛之以生物,地敛之以成物,圣人敛之以生盛德而成大业.
【译文】
阴阳二气蓄积精灵之气,因而产生精神,所谓精神,上天聚集它来产生万物,大地聚集它来养育万物,圣人聚集它来产生崇高的道德从而成就大业。
问:“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夫动静一也,而为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动静各自为一物矣。谓常体不易者为静,妙用不息者为动,则所谓静极复动、动极复
【注释】
迭运:循环变易。
亘古亘今:指从古到今。
【译文】
问:“周敦颐说:‘太极从无形到有形,太极的动产生阳气,动到极点就复归于静,静产生阴气,静到极点就复归于动,一动一静,互为对方的根本,阴阳有所区分,两仪就产生了。’动、静本来是一体,而说动产生阳气,静产生阴气,那么动、静各自作为一物了。讲恒常不变的是静,妙用不息的是动,那么讲静到极点就复归于动、动到极点复归于静,就讲不通了。所讲的阴阳有所区分,两仪才出现,这里讲的是天地的形体吗?或者讲的是性情?如果讲的是形体,那么天主动、地主静,动、静就有区分了;讲的是性情,那么所讲的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者,又指的是什么?希望先生明示。”
湛若水说:“观察天地之间,只是一气,只是一理,怎会常有动静、阴阳的二物相对?是一物而有两名啊。道是一而已,其一动一静,区分为阴阳,是指其消长、循环变易而说的。因为它的‘消’,所以说是静、说是阴,因为它的‘长’,所以说是动、说是阳。从古到今,宇宙内只是这个消长,观察四季的运行,与人一身的气可以知道,何曾有两物来?古今宇宙只是一理,生生不息,所以说:‘动静没有发端,阴阳没有起始。’察见这一点才叫做‘见道’。”
编者注:
理气关系:理(道)是永恒的本质和起源,气由理外化而来,因而有此气必有此理,气即理,理气一。理,形而上之道;气,形而下之器。理(道)无形体,形气化生的万物不是体,而是道体表达或展现自身的器具。
阴阳:宇宙万物只是一气,阴阳不是两种气,而是同一气的两极。正如一块磁铁,有正负极。宇宙中,男女、日夜、刚柔、动静等所有两极,都是阴阳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