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一个清华大学的专家讲的一个讲座。有些内容和感悟记录分享一下:
教育的主旨是:爱。如何爱,需要方式方法。
3岁以前,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3~8岁,注重陪伴孩子
8岁之后,注重欣赏孩子
5岁前形成三观。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育方式。
幼儿园阶段,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尤其是培养学习的兴趣。怎样培养孩子喜欢学习:
1、孩子喜欢什么?
玩游戏
看动画
听儿歌
听故事
2、让孩子快乐学习
有益的玩就是学,又趣的学就是玩。
方法一:不要让孩子觉察到他在学习,而是在玩。
方法二:把孩子喜欢的东西作为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
此处建议精神方面的奖励,给予孩子一生难忘的精神奖励。专家举的例子:好孩子证书,事先跟孩子协商,如果孩子完成了某项任务,就给他颁发好孩子证书。颁发的仪式建议隆重,比如请亲朋好友前来见证,让孩子有精神上的享受。颁发时说:宝贝儿,你现在已经是好孩子了,如果你以后做不好,这个好孩子证,我还是会收回来的。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方法:
1、口头表扬:语言要丰富;表扬要具体;
2、身体语言:
1)拥抱:拥抱时,心要贴着孩子胸口,一天三次,早上分别;见面;睡前。
2)多用鼓励的大拇指。
4、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固定时间,反复重复,21次,习惯就可能养成。
培养阅读就是培养天才。
幼小衔接(因为自己理解不到位,所以此处略过。)
此处我最大的感触是,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就像是用工具吃饭,这也是个学习的过程。让他再这个过程感到快乐,那么,他自然喜欢这个学习的过程了。又比如上幼儿园,如果让他感觉上幼儿园是快乐的,那么他自然就喜欢上幼儿园了。
但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经历和认知,自觉不自觉地让孩子感到吃饭或上学是个苦差事,那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他当然就不吃,不上了呀。
另外,如何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确实需要智慧的,而且需要有理念支撑,还有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这位嘉宾介绍的乘法口诀手指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