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加拿大开始了陪读生活,日子就变得越发单调起来,我们是与房东家一起居住的,有个共用的厨房,房东独自带个小孩子,每天早起送孩子去学校后再赶去上班,下班后去接孩子回来,做晚餐,然后准备第二天的早餐和中餐,生活很忙很紧张,同样,我也要早起给孩子准备早餐,再准备好中餐让孩子带着上学,每天的早上时光都是紧张而又忙碌的,等到她们都上班上学了,空荡荡的房间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时,孤独寂寞就涌上心头,小小的房间也没有什么可以收拾的东西,每天就盼着孩子回来,能有一个说话的人,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重复度过。
在图书馆与wang相识之后,我的平静无聊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天,他到家里找我,想要带我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学习圣经,他站在门口,艰难的说着几个简单的中国词语,看来,他在来之前做了功课,用着拗口的腔调说着我不懂的中文,我也只会几句简单的英语(毕竟将近30年没有用过英文了)我们俩站在门口,互相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连比划带猜,交流沟通起来,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开始了我的圣经与英文的学习。他是一个好说的人,每次我坐在他的车上,他就不停的说着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即使我听不明白,他也慢慢的说,甚至把单词拼出来,让我用手机查词典,弄明白什么意思,渐渐的我能听懂的越来越多,也能逐渐和他聊天了,因为他和中国人接触多的缘故,我的中国式的英语,他也理解的很快。
wang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色彩,让我看到一个西方人和不同种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体会到了一个基督徒对上帝的虔诚,一个传教士对信仰的执着和追求,同时也让我深深的受到感动,一位70多岁的老人,每天开着满载圣经书籍、宣传资料的车子,奔波在路上,到各家各户去敲门去送宣传品,很有耐心的讲解圣经内容。每到周二中午,他准时停车到我家的门前,接上我,再转几个地方,分别再接上两个人,一起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学习,两个小时的学习之后,又分别送我们各自回家,他再开车回自己的家里。到了去教会的时间,他的车子又坐满了人,分别去接,再一个一个的送回去。周周如此,次次如此,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尤其加拿大的冬天很漫长,有时候的雪很大,超过膝盖,有时候还会下冰雨,天很冷,这时他打电话过来,我告诉他下雪了,雪很大,为了安全,不要过来了,今天可以休息一天,可是他说:如果是因为天气不好,没关系,如果你不想学习,我可以不去接你。wang就是那样的尊重你,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你是自由的,是否学习、是否去教会完全自己决定,你不会受到任何约束,非常可敬可爱的一位老头。
通过wang的介绍,我认识了很多在滑铁卢的中国人,有的和我一样,也是陪读妈妈,有的是新移民,天南海北的,各地都有,我们固定在丽霞姐家学习,她家就是一个流动的驿站,随着留学生活的结束,有的人回国了,有的人搬家了,学习的人们不停的换着,虽然走了很多人,但又有新的朋友加入进来,丽霞姐的家也换成了大别墅,能容纳更多的人一起学习,我们开心的称她的家为伊甸园。有时候我们在一起聊天,谈到wang的辛苦,说到他的执着,都很敬佩他,他每天忙于传教,每周坚持去教会,接来送往,没有任何报酬,还要自己付油费,经常邀请我们喝咖啡,真是一个无私的老人,他们夫妇俩是纯粹的基督徒,不求名利,不求奢华,生活的简简单单,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圣经,学习圣经。
最近读了艳子写的一篇文章《老了还能做什么?》很有感触,她根据近些年在欧洲、北美的体验对比,发现国外的老人独立性强,他们的退休年龄是67岁,即便70多岁,像wang和托尼这样的老人,还能自己开车出行,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如做义工、传教,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因此他们的精神状态也是自信快乐的。反观中国绝大多数老人,一旦退休后,就向内转至家庭或孙辈,鲜有再体现社会价值的。
加拿大的生活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让我重新思考、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改变了自己原有固定的理念,尤其在与wang的接触中,他的自信、快乐,对信仰的执着与追求,更让我受益匪浅,最后献上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段话,与君共勉: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