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翻译界百岁泰斗许渊冲

生老病死,世事沉浮,无改天真与痴狂;

日译千字,字斟句酌,笔耕不辍向前走。

       我们将永远记得:在北京大学有一位喜欢吃汉堡、喝可乐,喜欢从夜里“偷时间”坚持“每天翻译1000字”数十年,想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文化之美的老人,他就是翻译家许渊冲。

(四年前,2021年)

       6月17日上午,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许老曾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今天,我们再重新看看许老的故事,一起来感受他对学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01、一百岁的身影,他是从夜里“偷时间”的人

       当世界酣睡时,他留给长夜的,是敲击键盘的背影。北大畅春园,一间老屋,一台电脑,执拗的他还在从夜晚“偷时间”:他打字很慢,眯着眼凑近键盘,坚持自己敲下每一个字,从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三四点。这是他数十年的工作常态。

02、93岁时立的志向,追求更好,永远不停

       耄耋之年,他给自己制订了“每天翻译1000字”的工作计划。93岁时,他的目标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今年初他还在写自传《百年梦》,他的新年心愿是:

Good better best,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意为: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03、家里的那一面书墙,不曾碌碌无为无愧于心的明鉴

他当老师教过英语和法语,更主要的是做他喜欢的翻译。62岁,在被多数人视为人生夕阳之处,这一轮朝日,无畏生老病死,一路全情放光。老先生以一年至少新译一本名著、出一本论文集、写一本散文集的速度,酣畅创作。

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莎士比亚、司汤达、巴尔扎克……目前,他已出版中英法译著180余本。那一面书墙摆着的,便是他不曾碌碌无为无愧于心的明鉴。

04、96岁时还在“狂”,因为他有资本,有底气

如果把你的一生写在一张名片上,你会如何介绍自己?2017年,96岁的他做客朗读者节目时,拄着拐杖,迈入会场,而后递出了一张名片——

“书销中外百余本,

诗译英法唯一人”。

乍一听,些许张狂,可他立马解释:“我实事求是!”老先生嘱咐过,如果他去世了,墓碑上就刻名片这两句。狂,是因为他有资本,有底气。89岁时,他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93岁时,他拿下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得主。

93岁时,他拿下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05、曾笑着走出死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86岁时,他被诊断罹患直肠癌,当时医生认定他最多能活七年。得知自己只剩七年寿命时,他反而照旧抓紧一切时间翻译诗词和名著,有条不紊地忠于自己的所爱。回看当年,他笑笑而谈,“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不管还能活多久,认真享受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许渊冲在清华大学110年校庆致词

06、颤巍巍露面的理由: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

近几年,他频繁地通过镜头出现在我们眼前,哪怕多有不便,也非常愿意配合。他并非“想红”,老先生他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想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文化之美,想要给自己找找“接班人”。在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全世界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喜欢的在一起,做喜欢做的事。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

07、不输少年半分的心气,不较劲,无人生

17岁求学西南联大,大一英文考试时,16岁的杨振宁80分考了第一,他得了79分,排在第二。当时日记里他就“酸了一把”,如今回想起来,老先生还是不服气的,“小鬼,比我小一岁,还比我高一分。”那时西南联大曾流传一段话:“湖北朱,安徽杨,外加许二王,理文法工五堵墙”,指的就是后来的科学家朱光亚、物理学家杨振宁、翻译家许渊冲、财政金融学泰斗王传纶和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当年这五人才识过人,像一堵墙一样难以被超越,许渊冲就是其中的文科代表。不较劲,无人生。99岁时,他还在跟朱生豪、傅雷的译笔较劲,饶有兴致地讨论“成为还是不成为” 如何翻译更妙。

08、这人间理想般的存在,热血少年形象永存我们心中

96岁那年的中秋夜,他骑车出门赏月,不慎摔了,右腿骨折。谈起这段负伤经历,老先生还打趣自己,“要不是为走这美的路,我就不会摔了。不过月光如水,还摔得蛮美的。”生老病死,世事沉浮,无改天真与痴狂,神采与热爱。一方书桌,字斟句酌自在天真,笔耕不辍。“越向前走,越有光明的前途,每个小时,都要快快活活。”这是他翻自莎翁的一段话。回望这百年“美的路”,才发觉他已活成“人间理想”:我们将永远记得这一生热血的少年形象!

文:知乎2021-06-17《送别翻译界百岁泰斗许渊冲》 侵删 致谢

图:选编于网络 侵删 致谢

*          *          *

附阅读记录

1、追求美,从不生畏

杨振宁与许渊冲1997年合影

       许渊冲译诗,既追寻形式美,又要求音韵美,还力求神韵无损。用杨振宁的话说,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许渊冲从不生畏。 

2、“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

       一位诺贝尔评委评价他翻译的中国诗词为“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2010年,许渊冲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许渊冲再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专业上,他“狂”了一辈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这句话被他印到名片上,见谁都给一张。别人担心,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太狂了?许渊冲笑道,这是事实嘛。

3、书桌前的一盏灯,永远地暗了下来。

       许渊冲对“形美、意美、音美”的追求,提出“三美”的翻译理论虽然一直饱受争议。 但无可否认,他的译诗在国外出版了不少,有的还被选进了西方的大学教材。 其实早在1999年,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内的十名教授还曾联合提名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生老病死,世事沉浮,无改天真与痴狂。” “我的观察力不强,想象力也不丰富,所以只好像大鹏上的小鸟,等大鹏飞到九霄云外,再往上飞一尺,就可以飞得更高,看得更远了。古今中外的诗人文人都是我的大鹏鸟,我把他们的诗文翻译出来,使他们的景语成为情语,就可以高飞远航了。”

2021年6月17日上午,中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在京逝世,享年100岁。北京大学畅春园53楼405室,屋里书桌前的一盏灯,永远地暗了下来。

       当天清晨的5点多,许渊冲还想着让保姆带他去附近的海淀公园溜溜弯。 这是他除了看书、翻译、写作之外,每天几乎雷打不动必干的事情。 可保姆见他又再次为了创作,通宵一宿没睡;担心他会精神不济头犯晕,劝他稍稍睡一觉再出门。 许渊冲听从了,去睡了。但在睡梦中,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近几年,他一直在陆续地写着自传《百年梦》。 但这本书,注定不能完成了。因为他的主人,已在梦中化身为大鹏,飞向了诗意的天堂。

4、百岁感言 

  “这一百年来,我的人生就是‘尽我所能,得我所好’。让每个人都能够‘尽我所能,得我所好’ ,世界就能变得更幸福。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使得世界变得更好。” 这是许渊冲先生百岁感言中的一段话。他用一百年的时间活出了绝对意义上的自我,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