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同事闲聊,聊到了小红书。我一直是个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总想去学习,虽然不算特别擅长,但也一直努力追赶时代的步伐。比如短视频制作,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信手拈来的事情,而我还得琢磨半天。不过,学习新事物的过程让我很享受。
我的小红书账号取名为 “XXX地产专家”,因为我知道关键词的重要性,希望能让有需要的人更容易找到我。一年多过去了,虽然有人联系过我,但似乎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获。我心里清楚,问题并不出在名字上,而是我自己对它的投入远远不够——视频发得少,有时经发些和房地产无关的内容,甚至忙起来就把它忘在一边。所以,归根结底,不是名字没起作用,而是我自己没有坚持。
聊着聊着,我让同事在小红书上搜一下我的账号,顺便看看我之前发的一篇旅游笔记。她照做了,随即皱着眉头问了我一句:
“哎,我问你,你为什么起名叫‘地产专家’啊?”
我毫不犹豫地答道:
“为什么不能?我在地产经纪行业干了 十六年,对房子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走在街上,看到一栋房子,我能大概判断它的建造年代、可能的内部构造、屋顶寿命。如果进屋看一圈,我能估算它的建筑面积,查出暖炉、空调的年限,甚至连电表的安培数都能推测个八九不离十。更别说 offer 怎么写、怎么抢、怎么接、怎么完成,经验和教训多得可以写一本书。要是算上我大学学建筑工程的时间,我在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为什么不能叫‘专家’?”
她摇摇头,认真地说:
“我和你差不多时间入行,但我不敢这么叫自己!‘专家’听起来太专业了,我觉得还是别轻易用这个词。”
我听出了她话里的意味,似乎是在委婉地提醒我,这个称号可能有些“过”。她比我年长五岁,说话一向实在,我也没多争辩。但我心里多少有些不服气。
她喜欢玩游戏,甚至多年保持着抓宝可梦的兴趣;她毕业于农业大学,喜欢种菜,每年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忙得不亦乐乎。她在她的领域里很有心得,而我呢?我是一个“房子痴迷者”,我对房子情有独钟。老公常开玩笑:红妆珠宝可抛弃,独爱房和地!
忙时带客户看房,闲时自己去研究房屋构造。即使没有客户,我老公也成了“我的客户”,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关注当地的建筑设计,甚至专门去看一些网红房、建筑大师的作品,然后评头论足一番。我也经常带着我的朋友去看房,因为我喜欢。朋友说她看到那么些旧房子就感到头疼,她不明白为什么我看到房子就兴奋,多破烂也愿意看个明白,说个一二三。于我而言,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
我的专业背景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大学毕业后,我做预算,老公做设计,我们都和建筑图纸打交道——从大到平面图、立面图,小到一根水管、柱子、钢筋,位置在哪,有什么用途,都烂熟于心。后来,他去做房地产开发,而我在 1998 年成为中国第一批注册造价师之一。
后来,我来到加拿大,兼职工作,怀着身孕以8个月6门课的努力考取地产评估证书。在这之后,我还拿到了保险经纪的资格证书,我带着一岁的女儿,利用半年业余时间啃下厚厚的两本书,我很用功,金融知识尤其是初学者还是有难度的,但我也通过了考试。后来我感觉我还是适合跟房子打交道,头有屋顶,脚踩土地,周有框架,我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心里感到踏实。我放弃了保险牌照,一心做地产买卖,做一个地产经纪。我考下地产经纪资格证书,那时候已经 35岁了。带娃带客户,生活多忙碌,我依然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于是继续进修,两年就考下了Broker(地产经纪人)资格证,并在地产经纪的第一年就拿到了金牌经纪奖。虽然不是什么至高荣誉,但我的努力被看见了。老板还在同事面前表扬过我:“你们看看她,就爱问问题,不声不响干得不错,第一年就金奖,你们要多学习!”
那时的我,总是不停地问问题,以至于老板有次忍不住对我说:“Mary,这个问题你已经问过我了,怎么又去问老韩?不信任我?” 其实,我不是不信任老板,而是希望听到更多人的观点,获得更多维度的答案。
我的求知欲和执着让我不断进步。儿子读建筑学专业本科到研究生,我这个妈妈经常向儿子请教,儿子做设计,我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我从未停止向我身边的人学习与探讨与地产有关的知识。从地产买卖,到翻建房屋,再到建筑规范学习,我从未停止过学习。我还记得女儿小学一年时用法语写的一篇小文章,她刚学习法语,文章很简单,她翻译给我说,妈妈是她的hero,因为妈妈总是很认真学习,她要求自己很严格,考试还拿到了满分。妈妈工作很忙,但妈妈很爱她,早上很早做好饭留给她和哥哥就去上班......我不算是多么称职的妈妈,但是能给孩子做个要学习的榜样,我觉得我是个好妈妈。
对我来说,房地产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热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
我和家人去法国旅游时,我们特意去南特公寓实地考察。这座 1955 年建造的 17 层公寓,是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外表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甚至有些破旧,但它的功能性却极其强大——不仅有住家,还有超市、学校,完全符合“居住机器”理念。儿子和老公站在建筑前热烈讨论,我和女儿则在远处欣赏。周围没有一个其他游人,而我们全家却觉得不枉此行,那一刻,我有一种神圣感爆出,我们是不是在培养新一代的专家?
扪心自问,我是否可以自称“地产专家”?我在这个行业 摸打滚爬30多年,不仅是资深地产经纪,还是注册造价师、房地产开发公司法人、HCRA 认证 Builder,甚至还亲自铺过车道、刷过油漆、设计过 staging……与地产相关的事情,我做过太多太多。
有些刚入行 5 年的人,就自称“资深地产经纪”,我知道这是他们获取客户的一种方式,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而作为一个50多岁、拥有 30多 年经验的行业人士,难道不能称自己为“地产专家”?
或许,我的同事是对的,“资深地产经纪” 听起来更谦逊。但我认为,“地产专家”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不断鞭策自己学习的目标。
最近,我疯狂地听书,走路听,吃饭听,其中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里分析“知足知不足”几段话让我深受启发——
“人贵有自知之明。”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老一辈的话我不敢忘,我更不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我愿意终身学习,不断精进,成为更专业的行家。所以,我不羞于使用这个账号名,因为它不仅代表着我的过往努力,更是我不懈前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