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刚刚下了一阵疾雨,我坐在窗台旁边,望着经过雨水洗涤变得晴朗通透的天空与更加翠绿的柳叶,想起了早晨看到的一位简友的留言。
给我留言的简友现在应该是大二,她对我说,她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下目标,如背单词、练字、看书、画画等,可是却时常觉得没有用,而且她现在刚刚经历了第二次四级考试,对过答案之后可能察觉结果不太理想,现在感到很难过。她还对我说,她想进步,却感到力不从心,问我是否能够明白她的感受。
我当然明白。不知是否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过程,但我是实实在在能体会她的感受。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时常怀疑“读书是否真的有用”
那时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生,但受“多读点书总是有好处的”这种根深蒂固思想的影响,还是会不时地提醒自己要读点书。
但是,相较于与同学们一起外出玩耍,与朋友们一起逛街唱k, 或者与室友们在宿舍一起看个电影斗个地主,显然读书对我的吸引力是不足为道的。
那时我们班有一个学霸女生,她住在我们对门宿舍,除了上课、吃饭、睡觉时间,她的眼睛几乎时刻不离书本,无论多嘈杂的环境,无论多寒冷或炎热的天气,她总是能气定神闲的静下来看书。但是,她的成绩却并没有名列前茅,奖学金也从来没有她的份。
我那时常常纳闷,不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同她聊天中得知她从初中开始就整日与书籍作伴了,可以用“痴迷”二字来形容,可是我却并为见她有什么气质可言,相反,那时还觉得她懂得多,说话间也不时展露出刻薄的一面。我甚至告诫自己,如果书读多了,就会不自觉变成她那个样子,我宁愿无知一些。
大三、大四因苦闷而喜欢上读书,并成为爱好
就像没有谁能注定永远走坦途一样,也没有谁会一直得到命运的眷顾。
我大学以前的小段人生一直都是众星捧月般走过来的。小时候在父母身边,千般宠万般爱;初中时跟哥哥在一个学校,而哥哥又是学校的混混头子,自然没人能惹我分毫;高中时偶然与妈妈多年闺蜜的儿子相识,至今仍感叹从百日誓师大会那天起风雨无阻的每日清晨桌子上的一杯热豆浆;而大学,我只有我自己。
也许是父母的娇生惯养让我养成了就该有大堆人围着我转的臭毛病;也许是一直以来几位哥哥的纵容让我觉得所有人都必须要以我为中心。可是在大学里,我们都是孤身一人,谁又会去围着你转呢?还记得在大学里,同学朋友之间刚认识的时候,都是礼貌而疏离,随着相处时间的加深,本性也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大学俗称小社会,都是自我与利益当先的,没有谁会委曲求全,更没有谁会放低自己。
大三的时候,我曾因跟最好的姐妹吵架而哭的不能自已。哭不是吵架的伴随状态,只有真正伤心了泪水才会不受控制的径自留下来。
姐妹儿指着我的鼻子控诉了我一大堆的臭毛病与缺点,我伤心我竟不知她这般的讨厌我,我一直觉得友情跟爱情一样,认定了就要好好相处,彼此包容。我承认我有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不知她竟丝毫没有看到我在改变而一味的指责我的不是。
自此,我们虽没有决裂,却也像曾摔落在地上的瓶子一样,尽管又修补粘合在了一起,但瓶子上始终留有裂缝,就像我们心中都不会忘记曾有过一次激烈的争吵。
从那以后,我就时常一个人待在图书馆,刚开始还经常玩手机,后来就真的慢慢喜欢上阅读了。
我终于可以发自内心的说,读书,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我不知我的容颜是否因读书而改变,但是我的内心却常因读了一本书而感到焕然一新。
过去总想读完一本书就能有所收获,就像跑了几次步就想瘦下几斤一样。当真正不求回报的喜欢上阅读以后,阅读才开始为自己带来改变。
还记得看《堂吉诃德》时让我沉迷其中一扫心情的烦闷并且书中的精彩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偶然间看的《面包树上的女人》三部曲也让一向对爱情小说嗤之以鼻的我对此类书籍有了改观;《前途》这本书更是断了我想要考取公务员涉足官场的念头,我怕自己分分钟被秒死;而光是看书的厚度就能让人退避三尺的《飘》更是吸引我到书看完了不过瘾,还把据此改编而成的五个半小时的电影《乱世佳人》一口气看完;还有四大名著更是让我终于可以有底气的说“四大名著我都看过”,而不是单单从教材中了解到的节选章节······
大学阶段的最后时光,总是能在三楼综合图书室的一个窗户边看到的我的身影,也是在那个位置,我认识了罗宪敏、杨廷一、沈敏特、认识了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东野圭吾、宫部美雪,还认识了太宰治、马克·奥勒留、奥威尔、罗伯特·麦基······
读书,在潜移默化中给我影响。磨砺了我的锐气,使我懂的换位思考,更是使我明白生活是自己的,但要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满足自己才最快乐。
我是妍小主,喜欢看书写字,时而愤青,时而矫情,时而高冷,时而中二,O(∩_∩)O哈哈~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点赞么么哒!
《大学生活和读书专题联合征文》活动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515f7f0a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