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9 四百二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语音整理
孔老师在这一章阐明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人要“信”,就是要守信。但是这个守信必须以守“道”为前提,也就是说,在“仁”和“礼”的基础上才能够谈得上守信。
理解本章的关键在于“贞”和“谅”两个字,朱熹先生对此已经解释得非常明确,“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就是说,君子他守的正道,而不拘泥细枝末节。
在孔老师看来,一个君子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非常坚定,就是要“贞”。而“谅”呢,只是一种小的信用,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尾生之信,总是让人觉得太遗憾了,就因为答应和女子在桥底下约会,结果河水上涨,他也肯不换个地方等待,结果抱柱而死。为什么这个人那么迂腐,为了一点小的信用而就丧失性命呢?孔老师对这样的信用是不认同的,所以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也就是说,盲目地遵从自己的诺言,而不是根据义和理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实际就是冥顽不化,所守的只是小信用。孔老师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在大是大非上要守正,在细节上要灵活变通。到了孟子,对这个问题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就是说,自己说过的话,到底要不要去兑现落实,关键要看说的内容是否符合道义。孔老师在评价管仲的时候也曾经说过,管仲不为故主公子纠去死,转而辅佐齐桓公,其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致使百姓至今都受到他的恩赐,难道我们会希望管仲像匹夫那样去为一件小事就去自杀吗?也就是说,一个君子行事,他要看道义所在,不会死守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发现以前的事情做错了,难道还要继续下去吗?及时改正不就行了嘛!
孔老师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有一次经过了蒲邑,遇到了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进行反叛,并且蒲邑人此时已经扣留了孔子。孔老师的弟子和蒲邑人进行了激烈搏斗。蒲邑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国国度,我们就放了你。孔子就和他们立了盟誓,说自己坚决不去卫国国都。蒲邑人把孔子放了出来,随后孔子就前往卫国国都,子贡就问,难道你过去的盟誓就不算数了吗?你就背叛了吗?孔老师的答案很直接,“要盟也,神不听。”这个盟誓是被迫订立的,上天也不会理睬,我肯定也不会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