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钰
这学期我们开展了“审辩式思维”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清晰有条理并学会正确地和别人交流,主要即是理性客观全面。
关于梦想与平庸、自由与群体、自我服饰等话题,通过观看电影、阅读文章来进行审辩式的写作和推理并进行论证。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一句话展开了分析,发现出漏洞,从而反驳其观点。
首先,我们切入点是一部电影《百万美元宝贝》,也就是对于梦想与平庸的话题来展开讨论。在这一部电影里,实则就是女主人公从平凡到不平凡,追求梦想的开始,可是结局却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美好,而是女主人公因为失败和种种原因而选择死亡。可能,会有人觉得女主人公最后是失败的。是的,她的比赛是失败了,但是她那种与众不同的心、成就自己的心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她不会因为周围环境而随波逐流,她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拳击,并愿意用一生去热爱的拳击。正是自此,她不甘于平庸,也能脱离家庭给予她的样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是啊,有了梦想,只要坚持下去,才是不会被称之为平庸的人。平庸,指那些日复一日,平淡,碌碌无为的人。他们的一生如果终将选择平庸,那么他们背负的就是平庸。谁也不喜欢自己背负着平庸,但能够不平庸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不甘平庸的人,他们是一直努力下去的,无论自己是否出众,是否出名,他们只是想活出自己,活出热爱。而女主人公也正是如此,她因为有了热爱,她选择不离不弃,不随波逐流。在最后的比赛中,她失败了,同样她的身体也将终生残废下去。她为什么会选择死亡呢?她的身体无法行动,就无法满足自己的热爱。当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热爱时,就再也无法寻找回来了。有时候,有些人就算没有了自己的热爱,但他们还可以去寻找新的东西。然而,对于一个身体上已经残废的人她还能够留有几分信心了呢?她的结局是平淡的死亡,可留给我的却是她对于热爱的一种坚守。这就是通过审辩式思维让我学到的平庸与梦想之话题。
下一个,就是《敦刻尔克》这部大片。王芳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对其产生了不满,且并不建议中国人去看《敦刻尔克》。而王芳的中心论点就是“但凡能够记住历史,但凡还有点血性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去观看这部电影。这种抵制不是一种号召,而是一种自觉和自重。这部片子的票房收入数字,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柱高度。”首先,我们先找出王芳为什么要抵制《敦刻尔克》,王芳先提及到了电影的问题。我们中国电影在外国排片率很低,而中国对于外来的电影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都拥以包容。那么英国的电影《敦刻尔克》也在中国火了一下子,王芳就觉得“英国人要通过电影的方式来洗白自己,来扭曲历史,来虚无历史,来吹捧美化自己,同时贬低抹黑中国军人。”我想说的是,人家英国这场大撤退本就是没有错的,且是一场很成功的撤退,而且这部电影怎么能和中国的事相提并论呢?那么王芳的大意就是,只要有外国片子(像似《敦刻尔克》国家类型的片子)都应该强烈抵制,只要在中国上映,就是这部片子对中国的抹黑。这就是王芳一个很大的漏洞,她怎么能够从人家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来推论到中国革命呢?那么再返回去,来说说王芳觉得中国片子在外国排片率低,而外国片子在中国的尽包容的问题。王芳认为“能得到西方广泛宣传的,只有那些丑化中国,或反映中国愚昧落后、迷信贫穷以及腐败的电影和书籍。而反映中国先进和强大的,不管做得再好在海外发行也困难重重。”而《战狼2》在外国上映了,且作者认为它排片率低。你想,一部电影首先是要从政府那里过关审核,那么过关之后被市场放映出来如果观看者少排片率就会低,人都是想挣到那么一份子。如果排片率低的话,那就是中国片子自己的问题了。和什么在外国寸步难行没法提。据同学查找资料说,《战狼2》当时在美国的排片率并不低,且很受大众的欢迎,正和王芳所说相反。那么问题就是王芳在查询资料时在并不确定的情况之下在那里瞎说,且在并不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将敦刻尔克和中国的革命相联系。又怎么能查找不出她的文章漏洞百出呢?
最后来说一说,关于校服这个服饰方面的问题。刚开始,我们先讨论了校服它的意义;接着,是我们是否应该穿校服;最后,选文进行反驳。这也就是自由与群体的一个话题,借此我们展开了讨论。我们穿校服不仅是代表了学校的一种风貌,也是展现了自我。有一段话中这么写,他认为我们穿不穿校服是我们自己的自由,只要在不会伤害到别人的条件之下,我们就可以不穿校服。校服,并不需要常穿,在重要的场合之中我们穿校服是增强仪式感。那么回到话题,这个作者的观点中心词就是“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想,我们穿校服与不穿校服的样子。当我们身着名牌走在学校时,都会渲染周围的学生,默默地带动着他们走向攀比,这算不算一种伤害呢?当然我知道就算我们穿上校服也是少不了攀比之心的,但总比不穿校服好的多。正如医生,他们在医院每天都要穿着白大褂,女生鞋子都不能是高跟鞋,卷头发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当他们进入手术台,就要穿起绿色的服装。学生和医生都是一种职业,在穿上医生服的时候代表的就是医院以及医院的庄重,而在学校也正是如此,伤害并没有多少。穿校服本就是我们应该的,而不是什么自由不自由的问题可以提及的。 后来,我们又分析了一篇同学所写的关于校服的问题。他说,当一群人穿着同一种颜色的校服站在那里,他们是低垂的,很丧的样子,而当人们穿起自己的衣服却是开心的。是的,我们很多人都是不喜欢穿起校服的,如果它外貌很好看,那么就会有人经常穿起它。刚开始,我们穿起校服的确种种不满,很丧,但当你一直穿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穿校服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时间总会让我们淡化一些观念的。而这个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就取决于服饰问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仔细推理下来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方面。难道服饰真的会将一个人的心情大变吗?
在学习审辩过程中,我们运用“只有...才...”“如果...就...”来进行推理。比如只有1才有2,而2永远推不出1。如果有了3就会有4,而如果有4并不会有3。由1导致2,由3导致4。
通过审辩式思维的学习,我们更加发现了问题的缜密性。在一片文章之中,我们首先要找到它的切入点和它的中心论点,然后我们在从头来进行逐步推理以及看他的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这就是审辩式思维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