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Evcard(电动租车,不晓得的可以问度娘哈)送的一张30元券再不用的话就过期了,所以今早起来练车去了。考虑到自己对小区附近路线已经相当熟悉,想着这一次走新的路线练习一下。考虑来回车程大概1个小时,最后选定目的地奉贤区图书馆,因为这个地方留下了我太多的足迹。
8点多出发,全程借助导航,一直到10点半左右回到家,开了接近100分钟。到达奉贤南桥时,看到那一条条熟悉的道路名称,尤其是当我开车路过原来住过的那个小区的时候,突然很感慨时间怎么可以过的这么快呢。14年7月毕业即来上海,校招拿到奉贤一家外企Offer, 所以在上海的第一站就是奉贤南桥。从14年7月21日到15年7月20日,在这里待了整整一年。思绪回到三年前,那个时候我都在忙什么呢?
01 培养了各种习惯
当时是一个人租房子(一楼车库),每天早睡早起,起来后还像大学一样不忘把被子叠好床铺整理好。然后给自己准备早饭,其实公司食堂提供早午饭,而且相当实惠。鸡蛋4毛一个,酸奶8毛一瓶,所以很多同事都是早上到公司再吃早饭。可能是自己习惯了早起,觉得要先吃饱饭,然后才有力气做别的事。所以总是每天在家吃好饭,赶着公司第一班班车去公司。每次到的时候都没什么人,好多人选择坐第二班班车,到的时候基本上9点半10点了。我会找个小房间先看会书,等大家差不多都来了才出来开始工作。
小区附近有一个学校,有游泳馆和体育馆,晚上和周末对外开放。那个时候工作不忙,每天晚上去学校操场跑步,或者去体育馆和别人打羽毛球。虽然公司也有健身房,但是去的很少。还是喜欢在露天锻炼,估计锻炼的习惯也是那个时候养成的吧。后来准备高口时,每当看书累了也总会去操场跑一会。
02 看各种书
从小到大我都挺喜欢看书,安顿下来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附近的奉贤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从此以后,每个周末图书馆都有我的身影,基本一待就是一天。因为是郊区人也不多,特别安静,可以取几本书坐在那边看书,累了就在沙发上睡一会。
当时也没有具体目标,各种书都看,工具书,如Word, Excel用法,还有其他,如理财类看了很多,名人传记,旅游,职场,翻译,手工艺等各类畅销书。在那里基本上一天就可以翻完好几本,有的觉得好的会留着带回家慢慢看。每次回去都要借上4-5本,下一周还了再借别的。因为每天时间太多,经常会出现才两三天就把书看完了没得看的情况。想想那个时候真好,可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看书。
后来,得知奉贤大学城和图书馆联合举办英语角,时间是每个星期天下午一点到2点在图书馆一楼咖啡厅。在学校我就经常去英语角,虽然那时工作上不怎么用英语了,可是对英语的热爱始终没变。于是,每周的英语角我都跑去参加,和一群大学生聊天,觉得很开心。
03 拿下高口
这可能是那一年里最值得炫耀的事了,第一年工作很闲,空闲时间太多,觉得不好好利用天可惜了。给自己定了目标,争取15年3月通过上海高级口译。9月份买了考试相关资料,十一之后正式开始复习。我目标很清晰,每一项都设置了复习计划,下班回家不再上网。
准备的过程其实是很痛苦的,感觉高口比专八要难。但是没办法,既然决定了就要走下去。记得到2月份的时候,越发觉得时间不够用了,还有好多资料没有看。开始熬夜早起复习,每天只睡5个小时左右。虽然很累,但是看着自己在一点点的进步还是很开心的。3月中旬参加笔试考试,顺利通过。4月份开始准备口试,5月初考口试。考完感觉很不好,没想到6月中旬查成绩时居然意外的通过了。
算下来为了拿到高口证书,前后准备了大概半年时间。不单单是为了拿到证书,在看书学习过程中,能感觉到自己英语在一点点的进步。记得大学刚毕业时,虽然拿到专八我还是很没有底气的,可是高口备考下来,觉得收获很多。
04 零社交
在上海的第一年感觉完全是与世隔绝的,郊区出行不便,所以能不出来就不出来。印象中除了几次放假回家,只有两次社交。第一次是9月份和同事去七宝老街逛了逛,第二次是15年清明,一位初中同学来我那边玩。所以整整一年都生活在南桥这个小镇上,感觉就像在老家,完全不觉得是在上海。小区附近只有一家芭比馒头和沙县小吃,还有一个大润发超市。
现在想想这样真不好,每天除了上班和同事说说话,其他任何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对外界任何消息都是后知后觉,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还总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明明感觉到和同事聊天都聊不到一起,却没有正视这个问题,而是一味的在逃避,结果就是不愿和任何人来往,性格变得越发孤僻。结果就是一年后选择离开那家公司了,当时觉得自己不是池中鱼,和他们不一样,不愿每天混日子,现在想来其实很多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回过头来看,在上海的第一年,前面三点做的还不错,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交方面。现在马上第一个三年即将过去,自己变的更成熟了,在很多方面也改变很多。兴趣变广泛了,想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了,不会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结实不同的朋友。时间在见证着我们的变化,希望我们都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
PS: 你可能还想读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