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你”变成了今天的“我”

“我以为成年搬出来后,就会摆脱父母的控制”


前一阵工作不忙的时候,我就调休了一周的假,准备回家休息一下。本想好长时间不见了趁机讨好父母一下,没想到在一起委曲求全的生活了几天后,终于还是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起先家里一片祥和,早上母亲也只是轻手轻脚的推开门,走进我的房间,简单的打扫一下又轻轻的把门关上了。他们不想打扰我的睡眠,但我的生物钟还是在母亲关上门的十分钟后准时把我叫醒了,我听着客厅里他们小声谈论着“在外工作那么辛苦,就让她多睡一会儿吧”“早饭也不要叫她了,睡醒咱们直接准备午饭吧”,中午父母做了我爱吃的饭菜,也拿出来了好长时间都不舍得喝的好酒,三个人有说有笑的聊着天。


一切的转折就发生在我们晚上遛弯的时候,谈论起了我目前的工作现状。我说起来现在的大环境不好,很多公司都面临着裁员,我还好,有些技术也有些学历应该不会被优化。明明只是随口一说,却引起了他们高度的注意,母亲表示不如就直接辞职回家考个公务员,起码稳定,像你这样一直漂在外面有什么用啊,挣不到钱也不稳定。我希望她不要干涉我的工作,目前的工作我很喜欢,并且有信心一直干下去。我没想到她的爆发来的这么突然,直接在街上对我吼了起来,甚至开始大骂我,同时夹杂对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的描述和对我的拼命辱骂贬低。


“我养你这么久,为什么就是不听我的话,你要是真那么行,怎么现在还没有升职,人家那个谁谁谁都已经是副经理了,你还是个小职员,跟人家怎么比,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啊......”


我一下子愣在原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毕业之后我就入职了一家当地的公司,正好跟我的专业对口,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工资也能够维持我的生活水平,时不时的还可以去小资一把。母亲却认为,大学毕业之后就应该回家,踏踏实实的考一个公务员或者进入体制内,外面的机会再好也不如家里的。过去的回忆突然像龙卷风一样向我袭来,从小母亲对我的控制就达到一种无孔不入的地步,小到逼迫我早睡早起,跟她的作息完全保持一致,吃完饭必须要站半个小时不可以坐下,说这样有利于消化,完全不管我是不是辛苦了一天回家才吃上的饭,大到逼我接下来的大学毕业后接受她的规划、职业道路。等到我长大一点之后,我开始尝试和她沟通,但沟通多次之后根本无效,每次沟通完毕以后她都会向我哭诉,“我当初为了你,吃了多少苦,我现在说你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明白我的一片苦心呢?”诸如此类的话,我从小听到大,每次我也试着和她感同身受。但事情过去之后只要一看到我闲着就开始逼我按她的要求做事。每句话的逻辑就是“我为了你付出多少,你要如何如何”。已经崩溃,不想回家,不想见她,很后悔这次为什么要回来。在无数次争吵后选择一个人在外面,不知道自己以后要怎么做,怎么面对,心力交瘁,想死。


亲子关系真的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关系,明明想让你生活的更好,出人头地,却让你感觉到窒息;明明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却能说出最恶毒的话来攻击我;每当我们在两个城市分开生活时,我都会很心疼他们总是节衣缩食的生活,但走进彼此之后又会让我更加心痛。这是我跟他们产生的一辈子的羁绊,在我青春期无数次的与他们争执、狂怒、撕心裂肺乃至痛哭流涕的时候,我就曾经发誓,我以后的孩子我绝对不会这样对待他,我会耐心的听取他的心声,跟他一起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在他做出而我不一样的选择的时候,倾听他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


直到我有一次我陪父母回老家,我惊奇的发现,母亲姐妹四个结婚成家后虽不住在一起了,但脾气秉性、行为举止都跟姥姥如出一辙,就连喜欢吃的点心和说话甚至吵架的语气都十分相似。可在她们年轻的时候,总有人说这姐几个脾气相差的太大,很难想象是一奶同胞的姐妹。


我看到她们相处的那一刻我惊讶又绝望,彷佛一道闪电把我的脑子劈开,突然回想起,我在跟男朋友吵架的时候,说出的那些“有毒”的话,简直跟我妈一模一样,就连语气都是一样的。原来我一直“痛恨”的父母身上,都藏着我未来的模样。


为了跳出这个“家族魔咒”,我决定了解一下母亲的童年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度过的,就像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也深受我们和父母的影响一样,父母从他们那一辈那里获取什么样的模式也很关键。


但由于大多数的东亚家庭是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不习惯一些“我爱你”“我最喜欢你”肉麻的话,我找了我们家的半部“家族史”——姥姥,来谈一谈我从未了解过的母亲的童年。


母亲小时候并不是这么严肃的人,她也是个活泼烂漫,脑袋里有很多奇怪想法的少女,总是充当班里出头冒尖的那个人,而且四处行侠仗义。有一次下大雨,姥爷出门去找贪玩的母亲,抱她回来的路上,母亲兴奋的跟姥爷讲述今天的所见所闻,一下子没有看清路,踩在了湿滑的电缆上,电缆头没来得及收起来,直接扎穿进姥爷的手掌里。姥爷忍着剧痛把母亲抱回了家发现路上淋雨太久已经开始发烧了,家里人又是给她换衣服,又是吃药,折腾到后半夜,家里人才看着受伤许久的姥爷。姥爷一直忍着痛没说话,还跑到厨房用白酒给自己消了消毒,可惜去医院处理的有点晚了,最后落下了个手指屈伸不利的毛病。


那之后,姥爷便不能在一线工作了,厂里给他找了一个闲职,工资也少了一大半。以前家里的生活主要靠姥爷的工资为继,这下收入锐减,家里的关系也开始恶化了。姨妈们总是趁着父母不在,就指使母亲做饭、洗衣服、打扫家务,有时候还会少盛给她饭,美名其曰,还不都是因为你家里没钱了,你就多干点活儿少吃点饭吧。那时候生活艰难,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力气考虑母亲的心情,反而总是怪她不能跟家里人好好相处。我们家一直跟姥姥家住到上小学前,我听到长辈的责怪声也一直伴随着母亲。小时候我总不理解,为什么母亲对姥姥就有着无限的包容,对我就分外苛责。对于这个常年在身边照顾、努力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小女儿,她总是各种挑剔和不满;但她毫不吝啬地赞美不在身边的姨妈们,反复提起他们做过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动得不得了。尽管每次去探望他们,奶奶总是提前跑回来,但她还是把她们的好挂在嘴边。

也是从那时候起,母亲渐渐变得严肃认真,沉默少言的,对家人的要求总是听之任之,对自己的要求确是越来越严格。也是从那时开始,她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不再为别人出头,因为再没有人能为她出头了。她总是守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上学、分配、工作、结婚、生子,不敢再跑出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生怕有什么别的闪失。


我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在想,一个人的性格竟然会有这么截然不同的两面,如果不是处在那样的时代,没有那次事故,母亲也可能会成为敢爱敢恨的女人,去闯荡社会,去经历人生,去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以前我总是困惑,我不懂为什么她总是要在小事上对我如此苛刻,我不管干什么都很难得到我想要的疼爱和夸奖。现在我逐渐明白了,她没办法给予我她从不曾拥有的东西,她有一个对她有怨的母亲,不管她怎么努力都会挨骂;她只有那么短短几年的时间做一个孩子,那些深埋在她心底里的恐惧和委屈,又有谁想去了解呢?家里的人总是把她当作罪魁祸首,她也在这种环境里逐渐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个不曾感受过爱的人,你让她拿什么去爱别人呢?


我之于母亲,母亲之于姥姥,孩子想听父母一句抱歉,就像父母想听孩子说一句感激。这中间的鸿沟用什么填补?姥姥对母亲的怨怼,母亲选择默默承受。母亲对姥姥,比我对她做得要多得多;但姥姥对她,比她对我要过分得多。或许这么想来,母亲已经在尽力的她的遗憾弥补给我了。处在她们的时代,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习如何做一个善解人意的父母,她带着童年的伤痛在努力的治愈我,但她已经没有机会只说一句“可我是你妈妈!”就结束了。她也只是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小孩子”而已。


萨拉·帕蒂森说:“当你努力去感受爱,而不是责备或自我责备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再次敞开,并且会一直敞开。”也许我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磕磕碰碰,他们把错误示范给我们了,也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再这样做了,如果再犯错,那就真的是自己的错了。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家人,但我愿意为了你们变成更完美的家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