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是个大问题,没意识到自己不会说话,是更大的问题。说话之伤,自带缓释效果,若无人点醒,致死不知。
以前常听人说:我着急的时候说话可能有些不好听,你别介意啊。然后就仿若有恃无恐地开始了不经大脑的说话方式。
可是那些让人听着并不好受的话,别人真的不会介意吗?
其实我更愿意相信的是,不善于说话不是嘴巴出了问题,而是思考出了问题。
因为在他的思维方式里,并不知道不改变伤人的说话方式与花一段时间改变一下的成本孰高孰低。
虽然前者是图自己一时痛快,可长此以往,朋友自然不喜欢和你在一起。而在后者里,虽然你要去花时间改变一下,感觉很耗费精力,又很麻烦,但换来的是好朋友和好心情,你也没亏啊。
但很多人却很少考虑这些,常常不经思考,有什么说什么,最后弄得朋友间很不愉快。
就比如我之前有个朋友,说话就不太关注别人的感受。
比如别人的房间只是有些乱,他就会不留情面地说:这屋子让你弄得也太乱了,跟猪窝一样,别人都没法待。
别人换了个新发型,买了件新衣服,他也评论得很毒舌。“呦,这发型,你自己剪的?”“你这衣服,一百块卖给我我还得考虑考虑呢。”
哪怕明明是关心的话,从他的嘴里也变了味道。
记得有一次和他一起出去,没太注意看路,他就开始喋喋不休:怎么跟没长眼睛似的,走路不知道小心点啊。板着脸语气也不好,一路上好好的心情都没有了。
他就是那个总是跟别人说“我说话就这样,不爱听就别听”的人。本来自以为很洒脱,可到后来却也因为不融洽的关系弄得难受。
所以不经过思考就说出来的话,哪怕是关心,也还不如闭嘴不说。
其实说话背后的思考,更重要的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如果是别人不想听的话,你就不要
说。
如果别人期待的是这种方式的回答,而你却偏偏换成了另外的一种方式,那么结果也会不那么美好。
闺密小倩就是这样,你希望听到的是一两句安慰,可她就是不喜欢顺你的意,常常不留情面,把你弄得窘迫尴尬。
别人自嘲自己矮,几句话说完识趣的人都笑一笑,或者转移话题,或者说说她身上的其他闪光点。
小倩可倒好,说一堆自己的大衣给她穿可能都要长到脚跟这样的话。别人脸色不太好,她也像没事人儿似的,觉得自己只是开了个玩笑。
慢慢地,大家也不喜欢和她在一起了。
所以,说话有时候也和爱情一样。给别人他喜欢的,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好心办成好事。他喜欢吃的是草莓,你就给他草莓。如果你偏要固执地塞给他一个苹果,也就别怪他离开你,因为那些你以为的所谓的付出,根本不会给你们带来任何好处,从头到尾,你只是考虑了你自己而已。
其实不会说话,也是搞不清情况。
说话的形式多种,作用多样。它有时是为了交流,有时是为了说服,有时是为了印象传递。唯一不变的是权力的流转。
而交谈有时更像是两军对垒,需小心谨慎,谈笑间已身处博弈,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
他们彼此较量不断,弱势者力挽狂澜,思考绝地反击之道。强势一方也会谨慎小心,等待随机应变。
还有些时候,这样的对战往往会反过来。
所以此时,说话也变得复杂起来,一句话的分量自然重了很多,是利刃,是手枪。
如果说得不好,就再没有挽回的机会。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说话的问题:
有个人请客吃饭,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
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
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了好几个客人,更加焦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客人们几乎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的啊。”
朋友听了大为恼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是叫我走了。”说完,朋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就是语言的杀伤力。
所以,说话不是几个汉字组合一下这么简单,也不是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么容易,它是经过思考之后,明白自己该说什么,怎么说才好的问题。
说话是个挺重要的事儿,好思维才能出现好方式,好方式才能收获好结果。
一句话能让事情变好,也能让事情变坏,看你怎么想,怎么说。最后,愿你我成为一个会好好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