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心理治疗中评估叙事和意象技术的效果,应从“儿童可表达的维度”出发,结合客观行为观察、主观体验反馈及治疗目标匹配度来评估。
1. 评估维度:聚焦“行为-体验-关系”三方面
(1)行为层面:观察问题行为的变化(最直观)
对比治疗前后的“问题行为频率”:如焦虑儿童的“哭闹次数”“回避社交的时长”,或创伤儿童的“噩梦频率”,若技术有效,通常会出现明显下降。
关注“积极行为的出现”:如孩子开始主动用故事描述感受、愿意用玩具模拟“解决冲突”,而非单纯回避。
(2)体验层面:捕捉儿童的主观感受反馈(需适配其表达能力)
低龄儿童(3-6岁):用“具象化提问”;或让孩子用绘画式评价。学龄儿童(7岁+):用简单量表或“故事续写”,或让孩子用1-5分描述“觉得问题能被控制的程度”。
(3)治疗关系与参与度:看孩子对技术的接受度
孩子主动发起,说明技术让孩子感到安全,愿意深入探索。
避免“被动配合”:若孩子始终抗拒(如拒绝画“安全岛”、编故事时敷衍“不知道”),可能是技术适配度不足,需调整(如换沙具替代绘画),而非直接判定“无效”。
2. 辅助评估:结合外部反馈与目标匹配度
(1)成人观察反馈:通过简短问卷或访谈,了解孩子在其生活场景中的良性变化,可确认治疗能迁移。
(2)治疗目标匹配度:对照初始目标,看是否帮孩子靠近目标。孩子在叙事中的积极变化即可说明技术有效推动了认知改变。
注意,评估需动态且灵活,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易受短期因素影响(如当天状态、家庭事件),因此评估需持续1-3个治疗周期(而非单次),且优先选择“儿童熟悉的方式”(如玩具、绘画、故事),避免用成人化的“语言访谈”让孩子产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