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初翻开《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并没报太高的期望,主要是书名引发了我一些好奇心。看完之后,我反而感觉,与这部作品本身相比,译者为中文版取的这个名字并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原书名《舒芙蕾》才更适合。
舒芙蕾,是一种法式蛋糕的名字,它在本书中起到了一条线索的作用,把分别发生在纽约、伊斯坦布尔、巴黎的三个主人公的故事串了起来。
纽约的莉莉亚,62岁,已与丈夫阿尔尼维持了多年的死水一般的婚姻。多年来,莉莉亚总是妥协的一方。如今,他们都想不起来自己当年是怎么爱上对方的,又是从何时起,两人已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两人收养过两个越南孤儿,并为孩子们买了郊外的大房子,莉莉亚还因为照顾孩子,中断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但是这两个孩子长大后跟他们,尤其是莉莉亚,并不亲近,也很少回来看望他们,甚至没有多少感恩之心。此时,阿尔尼突然病倒,身体不能自理,需要莉莉亚长期照料。
伊斯坦布尔的菲尔达,50多岁。母亲性格乖戾,让身为长女的她过早懂事,过早离开学校。正因如此,后来,她一直支持女儿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母亲摔过一跤后,因为害怕疼痛,拒绝医生建议她下床走路的建议。不得已,菲尔达把卧床的母亲接到自己家。而母亲的精神又开始经常陷入混乱,令菲尔达痛苦不堪。
巴黎的马克,50多岁,内向又单纯,生活能力几乎为零的画廊经营者,但有一个彼此心心相印的妻子克拉拉。多年来,马克在生活中的一切已习惯依赖待人亲切温暖的克拉拉。但克拉拉却突然离世,如此沉重的打击让马克不知所措。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读小说时经常猜测后续的情节发展?我原以为,这三个同时选了同一本食谱——《舒芙蕾——最大的失望》的相聚遥远的陌生人,在生活中也许会产生某种交集。
我甚至想,年轻时曾梦想成为画家的莉莉亚,终于决定为自己活一次,离开了早已不能称之为家的,牢笼般的,纽约郊外的大房子,以及不近人情的丈夫,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遇到了那个为亡妻心碎不已,开画廊的马克,因为有共同的志趣而走到一起,共度余生。
但是,并没有。
这本书只是写了三个平行的故事,三个故事唯一的联系就是多次出现的舒芙蕾蛋糕。这也是作者构思精妙的体现和小说结构的独特之处。
对于生活,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比喻。阿甘的妈妈告诉小阿甘,生活就像巧克力。而备受瞩目的土耳其新生代作家爱诗乐·沛克则试图用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生活,也像烘焙舒芙蕾蛋糕。
法语中,舒芙蕾(Soufflé)的意思是“使充气”或简单地指“蓬松地胀起来”。据说,其烤制方法早在中世纪就出现了,常用的原料并非稀有罕见,就是常见的黄油、鸡蛋、低筋面粉、牛奶、白糖等,做法看起来也不算很复杂,甚至显得比很多甜点都更容易。
但它却是公认的最难做的一种,就连大酒店的名厨也不敢掉以轻心,电视上的各种美食节目也从不教授其操作过程,就是因为无论怎样小心操作,看起来已非常蓬松的舒芙蕾,出炉后常常会在你眼前无可挽回地塌陷下去,只是时间长短的不同。世上似乎就没有完美的舒芙蕾,总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也难怪本书中三个主人公买的那本食谱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最大的失望。
所以说,作为书名,舒芙蕾也是一种隐喻。而隐喻,是最耐人寻味的。相信你在读完本书后,在掩卷之余,也会像我一样,忍不住去思索。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莉莉亚,舒芙蕾给她的启示之一是,生活里有些事应该及时去做,打开烤箱门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当已步入老年的莉莉亚想要逃离婚姻的牢笼,却发现已无处可去。十多年前丈夫就利用了她的信任,让她在看也没看的情况下就在遗嘱上签了字,其中一条是如果她主张离婚,她将得不到一分钱。虽然,她曾想攒些钱回印尼的故乡度过晚年,而且还悄悄买了一张单程机票,但是一切还是觉悟得太晚了。
还有马克,在他刚刚试着学习做饭的时候,没敢轻易尝试去做舒芙蕾,不知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一到甜点怎么就成了最难做的一种。后来,每次舒芙蕾塌下去,他心里都会感觉空落落的,但是他知道自己不会放弃,正像经历过所发生的一切,他仍然继续生活着一样。
三个人中,唯有菲尔达算是成功地做出了舒芙蕾。有一次是做给女儿,五分钟之后还没有塌,母女俩都惊诧极了。虽然这只是她第二次做舒芙蕾,但秘诀在于,她已经把食谱在脑子里过了很多遍,无论是融化巧克力,还是打蛋清、加蛋黄,都做得得心应手。还有一次是做给小时候的女同学们,那天母亲的表现分散了她很多精力,让她不能像往常一样专注,一切操作都是下意识地,但没想到却做的非常好。或许,不过分在意反而不容易出错吧。
至于我自己,目前还没有做过舒芙蕾蛋糕,但有几次尝试戚风蛋糕的经历。看着原本发的好好的戚风蛋糕出炉后塌下去,实在沮丧(外形失败,口感和味道还是不错的)。然后会仔细回忆各个细节,和网上的方子对照,查找失败的原因,并想再次尝试。不过,总是又难免又出现新的失误。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尝试成功。
之所以愿意一遍一遍地尝试,或许是因为我们希望做得更完美吧。即便再难,只是一块蛋糕而已,失败了又如何?
生活中更难的事可以说比比皆是,那么,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