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我的理想
原创 Espranza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7-11-17 22:26 听全文
小学写过最多的命题作文便是《我的理想》。小时候的我不喜欢看书,最怕写作文,半天憋不出几个字,生怕说出个什么奇怪的职业不知如何下笔,别的同学科学家、数学家当得不亦乐乎,我选择最容易胜任的职业——老师。不知道是因为作文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从小身边接触老师较多的缘故,一直被别人说我有当老师的潜质。
到了初中,我的理想似乎变了,因为《论语》。那时候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人嘛,就应该有些脱俗的理想。为政事所困,天天研究怎么打败别人,被宗教活动那些条条框框的礼节束缚,都不足道矣,还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和几个好友游山玩水的好。那时候,归园田居的陶渊明可是我实实在在的偶像,每次引用陶渊明,少不了那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高中,大学,理想离我渐行渐远,就像一条实验室中被迷宫困住的小虫子,每条路都可以走,每条路又都走不通。心里似乎又可以想象地出哪些路不适合我,可终究不敢给出明确的答案,“生命诚可贵”,万一那条路不适合我,为什么一定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折磨自己呢?徘徊,选择,放弃很适合那个时候的我。于是终究不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亲人满意。
大学毕业的我选择寻找。寻找好像是种停滞,甚至在一些人眼中是一种蹉跎生命的表现。还好,我选择了寻找,虽然无所成就,但是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也从没有放弃过自己。至少如今的每一步是我愿意并且想要踏实走下去的。忘了来自哪位名家之言:真正的战略是要选一条你自己的跑道。我很喜欢。
这是一个严肃且容易跑偏的话题,24岁以前的我一直想要回避这个话题,进入24岁的我思考的东西开始契合这个话题,今日姑且谈谈24岁的我的理想。
24岁的我经历了迷茫的大学四年,毕业后精彩的一年,似乎渐渐清晰了我的下一个理想:
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然后带动身边的人变得更加健康。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条件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呢?
环境。古人有人杰地灵之说。虽然有很多人确实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的莲,和生活在臭水沟、焚烧厂、煤堆旁的莲花还是会有差别吧?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是很重要的,而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标准在于和谐。是否能邻里和睦,家庭和睦,是否能给除了我们以外的生物美好的环境?
环境的美好源于大家有和环境共存亡的觉悟和素质。
外在环境真的能够控制吗?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改变的还是有限的吧,即使你是个本本分分的人,也难免有无辜受难的时候。尽量为自己寻求一方净土,剩下的还是需反观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一辆久停车库的宝马,零件会生锈,慢慢丧失功能;倘若过度使用,零件磨损厉害,久不修复调整,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身体一样,当自己一直处于充满活力的状态,相信生活对于你来说也美好的多吧。谁想天天和疾病纠缠呢?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十全十美,那么珍惜身体,通过适当地锻炼和调整,让它一点一点改善,你应该也会爱上自己拥有的身体吧!
心理健康。我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心态和乐趣。“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无论身处何方,这种淡然处之的心态应该都能为你的健康加分吧。很多人放松自己喜欢远游,是想着从外界获得能量,其实这样的能量应该也能从内获得吧,或许我们需要一些乐趣。即使不远游,也能从乐趣中满足自己。无可否认,游戏也是一种乐趣,但是过度地游戏,沉溺其中,没有节制,也会损害生理和心理健康。
度,应该是我们一直需要把握住的东西,让自己成为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人。
何为好职业?国家大事还是家庭琐事真的有高低贵贱之分?还是应该在于你如何看待这份工作?从事任何职业都不意味着你会因此放弃诗意生活的态度,两者从不矛盾。
可入世,亦可出世。
如果你所选择的职业能够或多或少地契合拥有健康的因素,我想那份职业便是你心中理想的职业吧。当你拥有了健康,便可以拥抱更多的可能性,也有更多尝试职业的机会。
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和三五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开一家集客栈、工作室、餐厅、书房为一体的心灵驿站。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职业的朋友可以聚在一起,畅聊健康之道,开展各种工作坊,探索各种有意思的活动。心灵驿站是一个流动时新的场所,人来人往,永远保持着新鲜,永远不变的是一种真诚和探索。从驿站回归的男女老少们会焕然一新,以崭新的姿态生活,给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带去清新之风,这不就是影响力的扩散吗?
今作此篇以明志,以告别过去,以挥手未来。
25岁的我的理想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4-06 11:47 听全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反观24岁的我的理想,美好现实但不够长远,容易被形式劳累,是个不能够让身心自由的理想。
“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然后带动身边的人变得更加健康”。
健康的人也免不了被疾病侵扰的时候,健康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带动身边的人就更难了,就健康的定义可能都争论不出个结果来。我依然认为身心很重要,没有良好的身心,又怎么去追逐我的理想呢?但健康不是我的目标,是对理想的保障,我不会为了健康而过一辈子,健康是我存在的必须,当你拿掉我的健康的时候,我也无所谓存在,更谈不上理想了。不过能够拿健康当理想的人也不是凡人了。
至于“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开一个心灵驿站”,倘若这一辈子你都遇不上能与之共事的好伙伴?倘若再也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土地?
这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可能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不是,但终究算不上是个理想。在我心中,理想是一个跳脱了形式的存在,无论我在做什么,都在理想的路上。
25岁的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一个被记住的人。
我想成为一个被记住的人,但不是一个被声名所累的人。不像时代的明星,私生活放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茶余饭后被当作八卦闲谈,还要大费口舌地与如同空气的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自我辩护,蹉跎了本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的光阴;不像被刻成雕塑的名人,被鲜花掩埋,为世人祭奠,却被时间遗忘,人们只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或许从来没有进入过人心。
我想成为一个隐藏在作品中的人,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这样的作品不一定是我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可以是能够代表我的作品,或许人们从来不知道我姓甚名谁,也不关心我背后的故事,甚至我从未出现过,但我却通过作品被无数时代的人记住。
什么样的作品呢?能够和时间并驾齐驱的作品,只要人存在就依然有价值的作品。
那些被保留在博物馆中的作品?那些屹立在风雨中的雕塑?那些名画?那些石头?那些出现在屏幕中的光影?不,那些消耗巨大人力物力竭力去保护的,那些容易被时间腐蚀,容易为外界改变的便不是我心中的那个作品。我不否认这些作品内在的价值,但人们往往会被形式所累。某个作品越超脱形式,越容易直达人的内心,或许目前我所能想到的,一是文字,一是音乐。
莎士比亚的作品几百年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各个舞台,可以成为人人手中的书;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作品几千年来依然为世人津津乐道;同理是音乐,人人都可以演奏音乐,况且人本身就是一件无需借助外在力量的乐器。语言和音乐起初都是口口相传,然后见于书,然后更多样化地被演绎。它不是被一个人拥有,被几个人拥有,只要世间还有平等所在,就能被人人享有。文字稍具体,音乐较抽象,文字和音乐又能够很好地结合,成为人人都可以传唱的歌曲,源于内心又能够直达内心,这中间默契的交流难道不动人心弦吗?
何为一部好作品?能够超越更多界限,为了让人人都能够得到自由的作品。文字和音乐的流传较于其他作品已经更少依赖于物质形式,而好的文字和音乐能更多超越时代的形式,超越人的形式,可以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也不属于任何人,但是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益。真正能够接受时间淬炼的文字和音乐是高贵的,但它却是亲民的。
还有一种方式被人记住,就是通过人的延续(人,似乎也可以成为一个作品)。总有那么些不如意的父母选择通过培养子女去满足未了的心愿,不得不说是一个聪明的想法,那么我更愿意当一个老师,免去了先成为父母的种种形式的拖累。
可天底下有很多老师,他们只是把老师当做是工作,而没有真正成为老师。他们拥有了老师的形式,但是却没有靠近老师的灵魂。或许换一个不太抽象的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想成为一个有老师魂的人。
作为老师,理想中可教的知识是什么样的呢?那些无差别的知识,那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知识,那些不一定是我独创的知识,还包括我所从外界挖掘的知识,那些无论时代变化,种群变化都能够被传授下去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成为一个人,不关乎职业、性别、年龄、种族、背景,无论你聪明还是愚笨,健壮还是残疾都能够拥有的知识。
25岁的理想很遥远,可能是这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理想;25岁的理想很无私,因为我希望看到鲜花盛开在山野而不是花园;25岁的理想很庞大,需要拿出千军万马的气势,洞彻人心的智慧,百折不挠的毅力;25岁的理想很现实,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希望25岁的理想能够带着26岁的我、30岁的我、更大岁数的我在山间、水边、城市、原野、大海上幸福热烈地飞奔…
28岁的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