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阅读有点落下了,今天回归正道~继续阅读2022年1月的第二本书《内在动机》第二章的内容。
第一章已了解了内在动机❤️才是我们持续改变和持续行为的核心所在❤️,第二章的标题是“我只是为了钱:关于奖赏和疏离的早期实验”,主要介绍了奖赏对我们内在动机的伤害,以及一种存在于大多数人中的“疏离”状态。
️️➡️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而削弱
饲养员可以极其高效地利用奖赏来激励海豹做出吸引游客的行为,但是这种奖赏一旦停止,海豹的娱乐行为也会随之消失。那么怎样才能将理想的行为持续下去呢?我们必须知道有效的奖赏应该是活动本身,比如猴子出于自己意愿去反复玩一些机械拼接玩具,孩子出于自己意愿反复尝试和学习一样新东西,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往往优于大人,那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动机强于成人,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大为减弱,这又是为什么呢?
➡️️内在动机和索玛拼图实验
索玛拼图实验是设置了两组研究对象,一组会因为拼出多个拼图而获得外部奖赏,另一组不会得到任何奖励,结果显示,获得奖赏那那组研究对象在自由活动时间玩拼图游戏的可能性比没获得奖赏的那组要小得多,简而言之,一旦人们开始获得奖赏,就会对这项活动失去兴趣。然后,当奖励消失,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逐渐消失。刚开始,孩子们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他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事实上他们天生就有学习动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多经历各种奖赏驱动的活动,最终也和内在的自我失去了联系,逐渐进入一种“疏离”状态(行为不是出于自我意愿)。
️➡️奖赏会伤害人的内在动机
金钱在激励人的同时也会逐渐削弱人们做事的内在动机。金钱会使人们成为被外部力量操纵的棋子,与某项活动建立一种紧张的、工具性的关系,这是一种“游离”的状态。人们把自己从事的各种活动仅仅看做是获得金钱的回报的工具,因而会逐步失去对其充满的激情和活力,失去与内在自我的联系。管理者用金钱控制员工,员工则鄙夷他们,但是为了生存,员工也逐步变得疏离,强迫自己去做他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比如加班,这无疑给个人带来了无数压力。
✨总的来说,无论是家长或者是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正确引导孩子或员工去自我激励,找到自己做事的内在动机,才能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