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北京阳光明媚,春风和暖,趁着大好的春光,数十位非遗手艺人现身日坛公园,让游人们得以跟非遗传统手工艺来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这些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大多历经了数百年的传承,经过几代人的精心研习发展,最终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这些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手工艺。
点翠
点翠是我国手艺制作技艺中一项高端的辅助工艺,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匠人们就开始以点翠的工艺来美化首饰了。
点翠中的“翠”是指翠鸟的羽毛,把翠鸟背部颜色最为靓丽的羽毛用巧妙的手法粘贴在事先完成的金银首饰的底托上,色彩艳丽的羽毛配上金边和繁复的花式,使得点翠首饰异常富丽。
点翠工艺在清代中期发展到顶峰,宫廷中出现大量精美的点翠首饰,之后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原材料名贵,渐渐衰落,至清代后期基本被点蓝工艺取代。后来更是一度濒临失传,基本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一些残破的点翠首饰。这次在日坛公园里能零距离跟点翠手艺亲密接触实在是让人兴奋。
毛猴
毛猴是来北京的传统手艺。相传是道光年间,骡马市大街上一家药铺里的小伙计经常被账房先生欺负,小伙计决定就地取材,用药铺里的几味药材,按着药店账房先生的形象做个小人儿来解气,于是他用辛夷做身体,蝉蜕做成头和四肢,用白芨熬成胶把四肢粘在身体上,做完一看尖嘴猴腮的小人儿跟账房先生还真像,于是毛猴就诞生了。
后来流传到坊间,深受北京百姓的喜爱,有经过有心的匠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慢慢形成了一门手艺。据说当年,有的药铺还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把制作毛猴的几味中药单独包装出来,单独贩卖,称作“猴料”,可见老北京人对毛猴的喜爱。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洁青有诗云“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标本制作
中国传统的动物标本制作工艺据说是在欧洲的剥制与收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发展,自成一家。
中国标本制作一直有“南唐北刘”的说法。这次现身日坛的就是北派动物标本制作的代表“标本刘”传承人。标本刘家有将保护,饲养,繁殖与标本制作融为一体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剥制工艺和标本制作方面自成一格。
他们一般使用“假体法”制作动物标本,注重标本结构和形态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同时又兼顾了牢固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尤其是鸟类标本的制作更是标本刘家的一绝,他们制作的鸟类标本以写实为要,非常注重于对鸟类常态的把握,姿态生动,胸部饱满,富有灵气,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制作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手工技艺之一,据史料记载,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年画“守门将军”,发展到唐朝,雕版技术日趋成熟,至宋已经成鼎盛之势,甚至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
直到道光年间“年画”这个词才作为一个正式概念被人们熟知,清末民初,年画已经非常普及,其使用区域更是覆盖了除西藏在内的所有地区。木版年画取材广泛,可以反应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虽然现在大家已经很少张贴年画儿,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对年画的欣赏和喜爱。这次在日坛,几位老艺人更是现场制作年画,如果有兴趣,游人还可以亲手制作一张年画,留作纪念。
定州缂丝
缂丝是以通经断纬的技法,在丝织品上呈现出如雕刻一般的花纹的传统工艺,其工艺之复杂让人叹为观止,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说到缂丝,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南京的缂丝,可是今天在日坛公园,我们见识到了最传统的”挑经显纬”定州缂丝。
缂丝工艺历史悠久“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至南宋衣冠南渡之后,大量匠人随之南迁,缂丝也从发源地定州逐渐迁移到了苏杭一带,于是才有了今日名闻天下的南京缂丝,而曾经显赫一时的定州缂丝在连年战乱中渐渐从人们的眼中消失了,以至于如今,很多定州人都不清楚定州曾经是中国丝织业的中心,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的那段辉煌历史。听说如今,定州组建了定州缂丝传习所,旨在传承和弘扬缂丝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定州缂丝,让缂丝工艺得以传承下去。
竹编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素以工艺精巧,结构复杂著称于世,飞檐,斗拱都是中国古建筑的标志。用竹子制作建筑模型在我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竹子有韧性、不易开裂变形,制作出来的模型斗拱森然,结构严谨,精巧绝伦。
竹编古建筑的展台分外吸引人,站台上放满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用竹子做成的古建筑模型,随手拿起一个来都精巧的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最吸引人的还要数展台中间的故宫角楼模型,细细看来,连一条檩子,一格窗格都不马虎,与实物分毫不差。听传承人讲,这一个竹制模型的每一个部件都经过反复测算和打磨,整个模型几千个部件的制作和最后的拼装要历时数年,让人不得不钦佩匠人精湛技艺和卓绝的耐心。
其他还有匏器,风筝,传统弓箭等很多的手工艺,每个展台前都是人头攒动,可见大家对传统手工艺还真是热情高涨,真是让人高兴。这么多的传统手工艺个个都精湛绝伦,看的人心痒痒,手也痒痒,将来如果有机会,真想学习一门传统手艺,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