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感觉情绪都被掏空,却又欲罢不能,让人想一直看到结局,然后又搜出电影版来看。这难道就是名著的魅力吗?
看到男主在51年9个月零4天后对女主说出,他依然爱她,忠贞不渝。感觉还是有些讽刺的。甚至都不能理解,什么是爱情?难道是我理解的太狭隘,无法领略作者写出的伟大的爱情吗?后来看了一些读者的评论后,觉得我个人的理解确是停留在很浅显、狭窄的层面。
马尔克斯称:“《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我们常常以为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却忽略了随之而来的快乐的、痛苦的、轻松的、沉重的、简单的、纠结的……各种情绪交结,各种衍生事端。可是不管怎样,我们却不能否认爱本身。
阿里萨一直强调他爱费尔米娜,并忠贞不渝,用一生在等待和费尔米娜的重逢。他对费尔米娜的爱是诉诸于笔端,刻之于心上的爱。正如他其中的一个情人所说:“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对费尔米娜的爱已经成为他活着的信念,一种执念,并用了自己一生去等待。在费尔米娜结婚的那天开始,他就在等待她的丈夫乌尔比诺的死亡。后来的阿里萨也清楚地知道,只有站的更高,成为一个体面人,才有可能,才有机会和费尔米娜站在一起。多年过后,他幸运地继承航运公司,成为了董事长,也与他的梦想更加迈进了一步。可是他依旧会在偶然碰到费尔米娜时心潮澎湃,会紧张地不知所措,既幸福又痛苦地思恋着她。他面对除费尔米娜以外的任何女性时的那种优雅,那种风度完全荡然无存。他花钱买下50年前费尔米娜在照相馆拍的旧照片,想要花大价钱买下那家曾留下费尔米娜倩影两个小时的镜子。他对她的爱恋完全是一种深入骨血,一种肉体之外的感情了,成为了他的宿命。
在54年过去后,他终于等到了费尔米娜,并许下了“永生永世”的誓言。这一生他再怎么荒唐,可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一生对费尔米娜的执着,是76岁的他对72岁的她在白发苍苍时还敢许下爱的承诺,是年轻时彻夜写情书的激动,是年老时背下打字机键盘锲而不舍坚持给她写信的从容,是半世纪的等待。“我们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再到‘黄金港’去!”“您这话当真?”“从我出生起。我从来没把自己的话当过儿戏。”“您认为我们这样瞎扯淡的未来去去可以继续到何时?”阿里萨早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准备好了答案。“永生永世!”他说。所以当最后,他们乘坐的“新忠诚号”挂上象征疑似霍乱的黄旗驶向“黄金港”时,作为读者,我被震憾了。
乌尔比诺也称自己爱费尔米娜,称只有上帝才知道他有多爱她。可在他们的婚姻过程中,他狂热地爱上了一个黑人混血女人。爱情是浪漫的乐章,婚姻是现实的选择。非常现实地体现在他和费尔米娜的婚姻中。新婚之夜,他们聊了一整晚,却独没有聊到爱。如果说阿里萨的爱是感性的,那么乌尔比诺的爱就是理性的。他年轻有为,有地位,有钱,有外貌,他需要一个适合自己、配得上自己的妻子,所以他选择了费尔米娜,他对婚姻的理解是“婚姻中至关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而费尔米娜反驳:“和爱情。还有什么比爱更容易呢”。半生相处,让读者也无法反驳他们之间的不是爱。
费尔米娜豆蔻年华时以为非某个男人不可,可以做出任何冲动之举,却也会无缘由地因一时心情而断然分手。她在与阿里萨通信时,是真心爱着的,爱着那个年龄阶段所以为的爱情,越是遭遇反对,越会勇往直前。后来她莫名向阿里萨提出分手也是可以理解的。被迫跟着万般反对他们恋爱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出去转悠了一圈,回港时却与一直等候在港口的阿里萨错过了。然后她的热情就那么淡下来了,就好像曾经自己非常喜欢,非得到不可的玩具,后来发现不过尔尔。那种属于她对阿里萨的热恋情绪瞬间就熄灭了,所以就那样淡然的提出了分手。她选择嫁给乌尔比诺也很莫名,仿佛自己做了一件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似的,那么冷静,那么理智,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这个时候的她不可能选择只是穷小子的阿里萨。乌尔比诺给了她地位,给了她体面,给了她富裕稳定的生活,其实也给了她爱,一种双方都没体会到的爱。可是谁又能说她不爱阿里萨呢?若干年后,她听到别人讨论他,她会很不自在,她会透过她家的窗户看着对面曾经阿里萨在上面刻了她名字的长椅,仿佛看见了她心中影子一样的阿里萨。然后叹息一声:可怜的人啊。既是可怜阿里萨,也可怜自己。没有谁能告诉她,是否当初选择嫁给阿里萨会更幸福。在乌尔比诺意外死亡的当晚,阿里萨赶到她家提出想要和她在一起,她当时的歇斯底里何尝不是对她内心发现对他的爱的一种恐惧的发泄。谁能说她不爱他呢?不是一直爱着的呢?
一本能让读者看完后还能继续思考的书,就是好的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这样一本著作。写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需要一读再读,不用世俗的对爱情的理解来阅读这本书,才能看到作者的真意之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