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从此西方学术界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开始转变。美的本质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的美学大讨论中,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了四派不同的观点。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提出的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能离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
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中国美学强调情景相融,还是稍嫌狭窄了一点。美是存在的显现,存在的真理现身,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者获得对生命的前情感和前理解,回到原初的澄明状态。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美(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这里说的“真”不是逻辑的“真”,不是柏拉图的“理念”或康德的“物自体”,而是存在的“真”,就是胡塞尔说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
意象世界是人的发现,对真我的发现。
美(意象世界)是对“自我”有限性的超越(真我), 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
美不是虚幻的东西,也不是固定的东西,它是意象的显现并获得精确表现的过程,也是对意象进行审美的过程。美即意象,美即意象的表现,美即对意象的审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