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母亲发来视频,只见大门口挂着艾叶和菖蒲,父亲和弟弟们正在家门口的池塘里网鱼,弟妹们在厨房里杀鸡炖肉忙乎着,侄儿们咬着粽子,吃着杨梅站在岸上观望。
母亲在那头一连串的问我今天有没有去买菜,有没有煮咸蛋,有没有自己包粽子,有没有去买艾叶和菖蒲挂在家门口驱邪?有没有出门?有没有晕倒?(可能是属蛇的吧,最近十多年来,每年端午节前后几天,我总是会晕倒一次,时间不长,就是几秒或者几分钟的事情,至今查不出原因。所以,每到这时候,母亲总是会很担忧,怕我出门时晕倒在外没人在身边照顾。)
其实远在他乡,早已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过节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并没有刻意去买菜包粽子,也没有把今天当作特殊的日子。
但是,看到家里人聚在一起为了晚餐在忙碌,恨不能立刻飞回家乡,尝尝母亲包的白粽子。剥开一层层粽叶,露出里面的白色糯米,再串在筷子上,沾上一层白花花的糖粒,美味不可挡。
关于端午节,家乡有许多的风俗民情,一直都在延续着。
一:大门口两边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插艾叶是为了驱邪避瘟。每年端午节前几天,大人们就会在田野里寻找半人高的艾叶割下来,再去池塘或者水沟边把菖蒲连根拔起。回到家之后清洗干净,和艾叶一起扎起来,自家大门口一边挂一把。据说,有了这两把艾叶菖蒲挂门口,牛鬼蛇神都怕进门。端午节一过,艾叶菖蒲也干了,还可以取下来入药。
二:包粽子
每年的大小端午节,母亲都会包白米粽子。那时候总也学不会怎么卷粽叶,所以乖乖地坐在母亲旁边看着她包粽子。母亲一边包粽子,一边给我们讲述粽子的由来。
相传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他在国破家亡时,于农历5月初5那日,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自杀。楚人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倒入汨罗江供鱼虾食用。
后有人梦见屈原传话,说是人们祭祀的东西被蛟龙偷去,可用艾叶包裹大米,再用蛟龙最害怕的五色丝线缠绕,这样就不怕蛟龙偷食了。从此后,每到农历5月初5,人们就会用粽叶包粽子来纪念屈原。
家乡的粽子,永远都是纯白米的三角形和四角形,母亲偶尔会用稻草灰或者碱水染成黄色的粽子,吃的时候粘白糖即可。
粽子发展到现在,更加丰富多彩。不但有三角形,四角形,长条形;有甜的,咸的,紫薯的,水晶的;还有香菇猪肉馅,腊肉蛋黄馅,叉烧咸蛋馅,蜜枣馅,绿豆馅,红豆馅,……
三:吃“十子”
家乡的端午节,不只有粽子和艾叶菖蒲,还有“十子”,那就是粽子,鸡子(蛋),鸭子,蒜子,梨子、桃子、包子、豆子、油团子、粑子。以前,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允许,所以一到节日,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吃一遍,因此有了这十子,意欲十全十美的意思。只不过,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食用的东西也多了,端午节也很少人家会再凑齐这十子,知道这十样东西的人也少了,但是母亲总是会尽量凑齐给我们吃。
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特殊意义,回家除了和家人团聚,更多的是家乡有我们童年的记忆,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回家,也是在重温过去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所有!
回家,更是成了每个人心中永远不变的信念,不管有多远,有多累!
无论距离家乡有多么遥远,那颗思乡的心永远不会改变,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皆牵动着游子的心。
家,永远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累了的时候歇息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