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的概念来自1993年Anders Ericsson发表的一篇重要的论文《刻意练习在获得专家级表现中的角色》,在谷歌学术中被引用了6771次,非常有影响力。《异类》、《刻意练习》的理论基础都来自这篇论文。
论文摘要中提到——在大部分的专业领域,个体在他们童年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刻意训练促成积极发展。个体之间的差异,即使在顶尖高手身上,也主要和他们刻意练习的总量紧密相关。
论文提到两个观点:
1、量的叠加并不会意味着能力的提升。主要原因有三个:想提升的太多、方法不对、不在乎是否提升。
2、天才也需要刻苦训练。
刻意练习的方法——刻意、及时反馈、持续呆在学习区、有专业督导、一招不灵换一招。
刻意练习的限制——资源限制、努力限制、动机限制。
刻意练习和天赋优势的关系:
1、天赋在启动期和大师期特别重要。
(Ericsson把能力的提升分成3个阶段——阶段一:靠兴趣、或者外界要求启动的启蒙学习,体验阶段;阶段二:非全职、非专业的刻意练习阶段,爱好者阶段;阶段三:全职、全身心的刻意练习阶段,专业人士阶段;之后还有第四阶段:卓越阶段)
简单说——主动入门靠天赋,入门后60分看态度、60-80分靠刻意练习、90-100分更加看天赋,而到达120分的那种一代宗师——还要看几分时运。所以这也是很著名的那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意思。
2、天赋和刻意练习不仅不冲突,还相互辅助。
A策略:天赋选点,刻意深挖。
B策略:练习通用能力,寻找独特优势。
优势并不是“竞争优势”——因为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有太多非能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