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河南春晚”全网播出,《龙舞》《凤鸣朝阳》《神马祥云》《若愿》《戏曲盲盒》《入梦风华》等节目让观众惊艳不已,“河南卫视配享太庙”冲上热搜第一位。作为一名河南人,我对此现象感到深深的自豪,接下来就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走进节目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吧!
《龙舞》融合非遗、高跷、少儿街舞等元素,以全新视角展示春节社火表演。

社火(Shehuo),又称“演社火”,是指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属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社火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区,其范畴十分广泛,如西北地区的社火表演内容包括踩高跷、耍狮、扭秧歌、跑旱船、铁芯子、打铁花、耍腰鼓、骑竹马等。
民间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龙舞》的表演场景是在河南浚县的社火广场,节目中展示了一群万人踩高跷的极致震撼场面,祭司们穿梭于烟雾和火焰之中的场景,显得庄严而威武。
《神马祥云》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南开封州桥遗址“海马飞云”壁画为创作依托,运用古典舞的节奏韵律,再现了千年前宋朝夜市的繁华场景。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其意为:在桥的南北两岸还有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这充分地渲染了州桥南北“天街”的隆重氛围。
2022年9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开封北宋州桥遗址重大考古发现被公布,这是河南乃至全国今年的重大考古发现!其不仅证实了《东京梦华录》的记载,还对解密东京城的布局、城建等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对于开封市的文旅事业来说,这是一件大事、好事。对于全体河南人来说,州桥,必将成为咱们的新骄傲!
《入梦风华》杨幂在中国非遗博物馆里“穿梭”千年时光,带领观众沿着唐、宋、明三朝的脉络,感受竹丝灯笼、缂丝技艺、花丝镶嵌的非遗之美。



以上图均源自河南卫视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不过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遽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
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未来下一代的承诺。作为华夏子女的一部分,我相信只有我们主动去了解、去传播才能让非遗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绚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