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的开创者,他认为人类真正的本质、本源应当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 我所理解的是,这是要我们遵循本心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内心的真我。
叔本华在书中提到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1、自外界得来的幸福;2、自心灵得来的幸福;3、自肉体得来的幸福。
这三类幸福决然不会是分离的,而是缺一不可的,但最重要的当属自心灵得来的幸福,这才是我们灵魂得以安宁的源泉。
一、自外界得来的幸福
自外界得来的幸福,想必大概是指地位权势、财富、名誉等等诸多社会评判以及亲人、友人、爱人给予的诸多关爱呵护。
地位权势可以让人在社会当中有尊严的生活,地位高、权势强自然受人追捧敬仰,地位低、权势弱自然被人踩踏碾压,近年来火爆的各部大女主宫廷剧如《甄嬛传》、《演戏攻略》、《如懿传》等等,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莺莺燕燕的后宫,地位权势来自于母族,来自于皇帝的宠爱,拜高踩低的现实更多的从历史搬上了荧屏,让更多的观众、更年幼的孩子所熟知,社会之风日下。地位权势加身,财富、名誉等自然也就随之而来。《奥德赛》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无力增加财富,又不断企图增长权利时,不满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知足者长乐,不满之情愈重,何来幸福。可见,无止境的追逐,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困扰。
亲人、友人、爱人给予的诸多关爱呵护,是人作为社会动物赖以生存的依靠,而这些依靠却往往伴随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如亲人的骤然离世、友人的反目成仇、爱人的疏离背叛,环境的变迁、时间的流逝都可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这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当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全部来自于亲人、友人、爱人的时候,任何一种关系的崩塌,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将是灭顶之灾。
自外界得来的幸福,犹如一种额外的赏赐,这种幸福建立在他人、他物之上。过犹不及可作为我们追逐地位权势、财富名誉的座右铭,惜缘惜福可作为我们与亲人、友人、爱人相处时的金玉良言。
二、自肉体得来的幸福
自肉体得来的幸福,想必大概是指:视听享乐之欲、口腹满足之欲、骄奢淫逸之欲,凡能给肉体带来满足的欲望,欲望恰到好处,可得来幸福,欲望沟壑难填,得来的则是堕落,正如月满则亏。肉体之欲,让我想到了《七宗罪》这部电影,“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里面的人皆因罪过深重而受到了惩罚,某种程度上讲,自肉体得来的幸福,在往前一步,便是深渊。
很多人在困苦磨难、彷徨无助的时侯选择到酒吧买醉、迪厅买欢,一醉方休,今朝的苦闷皆因神志的模糊而暂时忘却,纵情声色,今朝的无助皆因喧嚣的红尘而暂时抚慰。最怕的便是酒醒后、人散后,留下的仍然是一个人寂寥的身影,困苦还在似愈加深,无助依然似更孤单。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肉体的满足能够让人们真正的从心底觉得幸福。没有心灵支撑的肉体幸福,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不那么真实,又转瞬即逝,盲目的享乐之后总会带来心灵的空洞。
当苏格拉底看到许多奢饰品在贩卖的时候,他不禁说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是啊,必须之后便是享乐,享乐过度便是骄奢,而骄奢之后如果心灵空空,便是堕落。许多人常感到不快乐,只因她们缺少真正的精神文化或知识,结果就没有理智活动的客观兴趣,对理智的高度幸福无能为力,就只有沉迷在神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
没有心灵陪伴的肉体享受,带来的永远都不会是幸福。
三、自心灵得来的幸福
“他来到这个世界外表是富有的,内在却是贫穷的,他唯一无望的努力便是用自己外在的财富来弥补内在的贫穷,企图从外界来获得一切事物,就像一个老人一样,努力的要使自己成为大卫王。”——叔本华
内心的贫瘠永远都无法靠物质的满足来弥补,一个人的心性能力才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觅取到较高的生命精神价值,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便是其感官享受。我们常能够见到,失去自外界得来的幸福或者失去自肉体得来的幸福的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当中无法自拔,有的人整日期期艾艾、怨天尤人;有的人仇恨报复将痛苦施加于旁人;有的人神智恍惚、抑郁终生;有的人觉得生活了无生趣、轻生自裁;以上种种人,也许曾经都获得过幸福,可那幸福却都无法支撑起这些人的生活和生命。人的最高、永恒、丰富的快乐、幸福实是来源于心灵。我们真正的幸福,其根本是依赖于我们本来的心性。
正如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弟子麦阙多鲁斯所说:“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超过自外界得来的快乐”。
愿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寻得快乐幸福,守住自心灵得来的幸福。
哲人咖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