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孟子在世时只是一个人的议论,未能实现。但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总该把这儒家的理论当回事了罢,说来让人难以相信,虽然汉代以后历代皇帝的尊孔盛事都弄得像模像样,但在古代皇权社会,“民为重,君为轻”根本不可能变成现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要看皇权来自哪里?
皇权产生的基础是大地主及豪强阶层,这就意味着:皇权所代表的一定是大地主及豪强阶级的利益。
以农为本是古代君王经常勉励臣民的话,而“仕农工商”的社会排序,也把农民排在第二,别看排第二,但农民并不是国家的基石,农民纳税才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换句话说:只要农民生产的粮食能如数缴付官府,农民吃喝穿戴生老病死均与皇权及大地主豪强阶层无关。仕农工商,农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以农税为主要收入的国家,有人可以不缴税吗?
有!凡皇族、勋贵、官员、秀才以上文人都享受免税,这些人的主体是“仕”的阶层。与广大农民相比,这些人所占比例虽很小,但纳税不按人口而是以地亩计算的,而当时国家的土地,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大地主及豪强手中。即便是自耕农,也可钻政策空子,把土地假托给官僚家族,同样享受免税。
土地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地主豪强阶层的土地兼并自始至终而且愈演愈烈。明朝末代皇帝崇祯霉运连连,他接手时,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天灾、匪患、瘟疫、外侵,处处急等着要钱,而土地兼并和官员贪墨,却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于是,各种名目的加税继续摊派在贫苦农民身上。被盘剥无度的农民与其坐等饿死,倒不如造反一搏。于是农民起义如“按倒葫芦浮起瓢”,于是就出了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领袖”,大明不亡还等什么?!
自宋朝皇帝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号后,文人开始在朝廷上做强势主角。古代中国除个别皇帝外,主要是文人在处理具体政务,而文人与皇权又是有利益矛盾的,到明朝中晚期,朝臣经常封驳皇帝的旨意,这即是君权与文臣集团矛盾的体现。
别看古代文人都自诩为孔孟之徒,但永远都是以民众为幌子,喊着为民的口号,行的却是维护官僚地主阶级利益之实。文臣常常指责皇帝“与民争利”,似乎是在为民请命,但他们说的“民”,绝非广大农民,而是他们所出身与为之服务的地主官僚阶级!
所以在皇权社会中,实际情况与孟子的倡导相反,古代中国的多数朝廷绝不是“民为贵”,而是“君为贵,豪族次之,民为轻。”
历史上也有君为轻的时候,如汉献帝时。但那一类君为轻是权臣所代表的豪族为重,百姓也非次之,而是民更轻。
这就清楚了,只要皇权没有旁落,君为轻根本不可能!
民为重同样不可能。理由很简单,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一向被当做有眼光有心胸的皇帝才有的见识。其实,此语出自《旬子.王制》,只不过李世民名声更大,他说的多了,这话就成了他的名言。其实这句话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古代社会民与君的关系,明君要做的事就是让水只能载舟,而不可弄得民怨沸腾,导致覆舟!
水和舟的关系决定了民为重的不可能。
中国古代自汉朝起,孔孟之学历来受到皇家的推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正是孔孟学说中类似“民为重,君为轻”这类眩目的口号,才使皇权的统治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