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武松最初希望招安,并不一定是他本人真实的想法,而后面反对招安倒是他真实想法的流露。
1.当武松决定奔回孟州城里来,原著写道“提着朴刀,踌躇了半响,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来。”当初武松手刃杀兄之人,他想到的是去官府投案自首,但这次他找张都监等报仇后,却不似先前保留证据,等待官府为他做主。先前是理性为兄长报仇,这次是感性为自己报仇,从这刻起,武松对官府已彻底失望,他内心已不再相信律法,只相信自己的拳头,所以对招安已无兴趣。
2.武松的成长经历,幼小有长兄带大,而长兄由于性格懦弱,所以,武松打小就形成了武力解决一切的想法,而且,由于缺少家庭关爱,所以又极度敏感,内心深处特别渴望感情的归属,所以当遇到宋江后,宋江又是笼络人心的高手,并与宋江结拜。所以,宋江对武松既有知遇之恩,又有金兰之义。原著第三十二回写道,“当晚宋江邀武松同榻,叙说一年有馀的事,宋江内心喜悦”。次日,宋江问武松道:“二哥今欲要往何处去安身立命?”武松道:“昨日已对哥哥说了,……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宋江道:“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这段文字显示宋江与武松共眠那晚说了很多话,包括武松今后的打算,但奇怪的是,次日,宋江又再次询问武松的后续打算,是因为宋江忘记了,纵观宋江为人处事,绝不多说一句废话,所以,很大程度上我相信,宋江是另有目的。我觉得宋江再次询问武松的今后打算,是为了确认下武松是否已听进去那晚宋江对武松日后的人生规划,“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得做大官。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这是后面宋江对武松的临别之言,但我相信宋江那晚就对武松说过同样的话,所以,才有了次日武松对宋江提到招安之事,原本武松无招安这个想法,但一来出于对宋江的感情因素,二来从中又可看出宋江出色的思想工作。
3.至于后面武松公开出来反对宋江招安,武松叫道:“……冷了弟兄们的心。”武松是有情有义之人,冷了兄弟们的心,可见,反对招安的也不在武松一人,但武松要出头只想表达下自己及他们真实想法,梁山的生活已让武松有了归属感,但除了鲁智深外,却再无人公开表达自己意见,众人皆有着各自的小算盘,(李逵不算,他是宋江的托,宋江借李逵打压反招安的一派),但武松的公开表态,只是真实想法的流露,但对宋江还是义无反顾支持,所以在宋江的一席话后,没有再次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