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满足期待,会怎么做?觉察你自己的处理期待的方式,应对自己期待的方式。
(1)接纳
(2)紧抓不放(不满足就吵架,就搞你,都不舒服)
(3)替代(用另外一件事情替代)(4)满足(都舒服。)
如果期待一定要被满足,那么跟谁相处都会处不好。
2.案例———找的对象感觉很可怜,有怜惜,同情?2号
我要帮助他,如果不帮助,我就不是人。我这样我就可以被需要。我被需要,我就有价值。
(对方很强,但是我会把对方看的很弱,好像是和自己谈恋爱,我好像是看不见那个人的,喜欢的都是优秀的人,但是他们在自己面前都无法展现自己的优秀。)
你爱上了那个特别无私又友爱的自己。如果他们优秀了,你怎么帮助他们,怎么被需要,怎么可怜他,他们很优秀,也得变成不优秀的人。
谁都不健康,找来找去都是填补内心的洞。都不是为了爱,看到自己的恋爱模式———拯救者模式,讨好者模式。(反反复复,把他推走,又把他拉回来,发现他还在那里等着)
你就是喜欢这种感觉,喜欢掌控进度的感觉,而且自己还能做一个拯救者。好像那个可怜的人就是自己,自己共情自己。
底层原因———你不确定你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是什么?你找到一个是被需要,你的信念是只要我被需要,我就是有价值的,我不确定我没有价值的时候,对方还爱不爱我,所以只能找能确定的价值的,就是找可怜的被需要的。
(一开始因为优秀才找的他们,但是在优秀中找可以被同情的点,喜欢被需要的感觉)一个人优秀,但是你还是会找一个可怜的点,这个和他可不可怜没关系。只要你找到一个人,想和他在一起,你就会给自己找个可怜的点说他可怜。(因为他需要我,就会离不开我,我就不会失去了,抛弃了)
你再继续觉察,你跟谁相处都会找到一个可怜的点的,“可怜”这个事情不是事实,是你创造的视角,因为走进关系,你没有办法确定你是值得被爱的。(甚至如果别人不可怜,我就没办法与别人建立关系了)你要找一个理由,你在他身上找可怜的点,其实是可怜的你自己的点,你才把共情能力拿出来去拯救他。你遇到的人都是一个面的你自己。
底层部分————你拯救的实际是你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价值,只有需要被需要的感觉才行。
你信不信一个根本不需要你拯救的人,也会喜欢你,一个完全不可怜的人也会喜欢你。
觉察—————你在他身上不自觉的找的那个可怜的点。只要你觉得别人可怜的时候,你就会把自己放的很高,放到了拯救者位置上了。
3.案例———我想进入关系,可是我得不到?
不合理的潜意识信念———我觉得我得不到好的关系,所以我不想进入关系。自证预言,潜意识太强大了。链接潜意识念头。
小时候,那个小女孩,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不配拥有好的关系,我的妈妈可能不爱我,我的爸爸也可能不爱我。留下来了这个信念。
长大后,为了让这个信念不断被见证,就会莫名其妙在各种关系里面受挫,来验证自己的那个信念。我果然得不到好的关系。
(小时候,爸爸不爱自己,赌钱,回来骂自己,扫把星,好像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自己,很痛苦,爸爸对妈妈那样,觉得天底下没有好男人,都是背叛,微信聊天挺好,见了面就是反复找他的缺点,各种验证,这个男人就是不行,不好。)
可是无意识中又会强迫自己和不好的男人交往。
爸爸,我要把你的东西还给你,爸爸,我不是扫把星,你做的不好,你的生活不好,跟我没有关系,你要去认你的失败。你的失败不是因为我,我不是扫把星,我是我自己。我要把你的评判还给你,我不想这样生活了,我要做我自己了。爸爸,再见。
爸爸,因为你弱,你让你的女儿当背锅侠。新的我没有建立,老的我无法还过去。只遇到糟糕的男人,或者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4.看见那个不让自己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