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莉诺和玛丽安
她们俩就是理智与情感,埃莉诺是那种不常见的理智成熟型的,而她妹妹玛丽安恰恰相反,是女孩子中比较常见的天真多情型。
当然,这么言简意赅的给姐妹二人贴标签,也是不负责任的。毕竟,虽然她们性格不同,但是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个人成长是难分伯仲的。不能说孰优孰劣,更不能说孰对孰错。
这也符合我们的常识,女孩子们大多都是玛丽安,对于爱情充满期待,对爱上的人全情投入毫无戒备之心,这里有自信,也有盲目乐观,更多的是对人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埃莉诺总是很淡定,对人对事充满了怀疑,总要为它们找到充分的证据才肯确定。在没得出定论时绝不会提前张扬一丝一毫,完全地自己承担所有。这也是她能够照顾妹妹和母亲的必要前提,也是她收获完美爱情的必要能力。
虽然奥斯汀给了埃莉诺完美爱情,但是爱德华最后的求婚并不令人特别愉快,因为故事快要结束了,才突然给了一个反转情节,多少有点牵强附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读完小说感觉就是这样。那么久的时间里,那么多人物轮番出场,甚至埃莉诺的情敌露西的台词和内容都多到令人生疑,可是爱德华不知道在哪里,在干什么,只是偶尔出现过一次,莫衷一是。
爱德华和埃莉诺是后来认识的,书里说他们相爱,虽然没有证据,但是旁敲侧击地都在说他们相爱是事实。
爱德华在认识埃莉诺之前竟然偷偷和露西订了婚,当然是因为他觉得露西漂亮并且善于取悦他吧,美其名曰为初恋。问题恰好出在这里,一个人有可能由于寂寞爱上一个人,也有可能在成长以后爱上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但是,一个人不可能那么多年都难以取舍徘徊不定吧?此种情况下,又怎能不为埃莉诺的爱情感到略微遗憾呢?
诚然,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埃莉诺和爱德华能够最终结合当然算圆满,毕竟他们二人都没有能力自主决定终身大事。自主恋爱距离结婚成家还远得很呐!
唯一能够证明爱德华有担当的就是一件事,为了履行对露西的婚约,违抗了他母亲,因而被剥夺了长子的继承权,且被赶出了家门。当时的情况明显是他其实早就不爱露西了,应该是爱上了埃莉诺,而且也让埃莉诺以为他们是相爱的。
虽然通篇都是对露西的品德瑕疵的批判,但是爱德华不肯用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感情,这种优柔寡断非常伤人,至少他伤害了正派的埃莉诺。
玛丽安的感情可谓令人痛心疾首。她是一见倾心,真心以对;威洛比却是逢场作戏,举棋不定。事实证明,威洛比会因为自己好逸恶劳的品德瑕疵放弃爱情,转而与对其有利的人缔结婚约。
这样一来,对感情盲目自信的玛丽安,处境就相当危险了。因为高调张扬,不为自己留余地,所以感情的失败对她的打击堪称致命。还好,姐姐埃莉诺对她体贴入微,由于母亲跟玛丽安是同一类性格,所以对玛丽安抱有十足的内疚和痛惜之情。只有埃莉诺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理智,照顾着她们的身心,打理一切。
年轻漂亮的女孩难免不会掉到人家的感情陷阱里不能自拔,但是若能稍有理智结局就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埃莉诺,她并非是那么顺利的,也有跟玛丽安类似的折磨,但她没有表现出来,默默地压抑自己的感情,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值得相信。
但凡冲动一点,很多事就结论立见。但凡理智一点,很多事就会不同。
这本书可能写得没有那么成熟,据说是奥斯汀实际上的第一部作品。里面的人物多少有点脸谱化倾向,就是好的就啥都好,就算爱德华什么也没做,也没啥表现,他也是男主角,埃莉诺对他的感情也是忠贞不二。
威洛比对玛丽安如果没有多少真心,玛丽安又不是笨蛋,怎么可能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呢?至于最后玛丽安嫁给了布兰顿上校,反而让人觉得过于顺理成章了。因为前面一直在铺垫布兰顿对玛丽安的感情,他比爱德华的戏份多太多了,读者根本就知道最后会怎么样结局。
这不符合常理,玛丽安一朝被蛇咬,就转性嫁给一开始觉得根本不可能嫁的人了?虽然布兰顿默默做了一些事,但是毕竟玛丽安不爱他呀。
如果非要这样安排,说明布兰顿才是最大的赢家,而不是埃莉诺。
为啥呢?因为如果不是露西见异思迁,有道德瑕疵,转而嫁给爱德华弟弟罗伯特的话,那么爱德华根本就没有自由,也不可能求婚埃莉诺。这都要感谢露西的仁慈,放过了爱德华,才成全了埃莉诺。因为奥斯汀一心想让爱德华有担当呀,所以不会让他提出结束由于不成熟而缔结的不合适的婚约的。所以主动权只在露西手中,她决定了埃莉诺和爱德华的幸福。
那么布兰顿呢?奥斯汀一心把他塑造成完美品格的绅士,就算玛丽安根本不爱他,也会在饱受感情折磨以后,对他另眼相待,最后在万众期待里嫁给了他,满足了读者好人有好报的愿望?还是品德高尚就能笑到最后的愿望呢?
奥斯汀是希望绅士淑女们能够收获幸福的,并且那幸福是建立在感情成熟理智的基础上的,还要具备被世俗所认可的一切合理条件,唯有如此,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许。
这样一看,奥斯汀的格局确乎是有些小的,到头来都难免要这样,就算调整风格,思路,加入背景,情节设计等等,其实都是要回归到缔结满意的理想的婚约,不过如此而已啊。她倒是终身未嫁,但写了六个故事,个个都是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