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文心学读书之笔记一:
1,
看不懂,为何还要看?
作者只写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先想给你们读的。
写作本来就是比较自我的事情,照顾每个人的感受就不是好作品。
看不懂是因为经验少,经验未到作者程度的缘故。
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
何为经验?
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一种是内部经验。
外部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
外部经验是人人共同的,生活中用心观察,容易明白。
内部经验却各人不同。
看不懂秋声赋,就是个人经验未到的缘故,真能够懂的怕只有作者自己。
看不懂,为何还要看?
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
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
这就是为何要读经典的意义,畅销书能给我们的经验多不如经典。
2,
题目与内容:
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
一般先有内容,后有题目。
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先有题目后有内容。
先有题目后有内容是否本末倒置?
其实也未必,关键是什么样的题目?
题目有两种:
一说不管是谁,给一个题目规定写什么就写什么。
一说揣摩写作之人的水平、阅历,让写作者有话说之后才命题。
正确的练习便是该依着后一种,有话说的定义也是十分宽广,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说,有的说也就写得出来了。
虽然先有题后作文,实则同应付实际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个题目的差不多。
所写的内容还是你自己生活中的内外经验,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取出来而已。
至于题目,不过是引起作者意趣的点罢了。
3,
读书与触发:
余暇有限,读书力求经济。
乱读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一个人应该读什么书?
首先,工具书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字典、辞海等,读书有疑难时可以随时查验。
刚开始,小说故事很是相宜。
武侠小说开始最佳。
多读经典作品,翻译小说故事也可选读。
诗也是必不可少,多读名家名作。
先读唐诗三百首,可以从绝句开始,然后律诗。
词可以不读,如果为求常识起见并且爱好,可以读白香词谱。
经书原可不读,作为中国人为具备常识也可读一点。
可以先读点论语,然后孟子,中庸。
大学可读可不读。
史书也可读,一般四史足够:
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
书籍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当只当文字来读,
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内容意趣。
读书是非常自我的事情,
不要太多的功利性,关键是意趣。
写文章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
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功夫是触发。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且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知乎上好多人问为什么读了好多书记不住,没有收获?
主要原因是没有触发。
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某处有关系,是触发。
觉得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
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就目前你所经验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把书呆读没有意义,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不止书中有诗,生活中也有,远方也有。
4,
诗词:
凡是含有诗的意境的都可以称为诗,诗是最纯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形象。
诗之所以是诗,全在浑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辞藻的修饰。
作词,以表现境界或抒发感情为主,词的内容不外乎情境。
情与境关系密切,写词时即便只写境,言外也能引出情来。
只抒情,也不能全离开境。
新诗不一定要押韵,但自然音节还是要讲究的,语言也必须洗练、精粹,音节和谐。
诗的意境,得到不在于提笔就写,而在于生活中多体验,多思考。
5,
国学:
国学是一个异常不妥当的名词。
好比不伦不类的许多人物穿着同样的外衣。
幼儿园现在都在学国学,什么弟子规三字经都成了国学。唉……
文字学是国学,历代各家的本体论、认识论也是国学,尚书左传是国学,诗词歌赋也是国学。
按照本质归类,成为文字学、哲学、史学、文学,岂不更准确明白?
不是别国也有这些花样吗?
把本国传统的东西看得特别了不起,对它抱有神秘的崇奉观,这是偏见。
同样把它看做是腐败的骸骨也是偏见。
对待学术思想不能凭主观的爱憎,最重要的是能用批判的方法,还它本来的面目。
考究出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
它因何发生,又因何衰落。
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对我们思想行为有用处。
6,
小说:
小说的本质是作者在那些实事中看出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
没有这种意义便不成小说。
小说作者把意义寄托在叙述上,并不特别说明,让人家看了他的叙述从而领悟出他的意义。
意义含在故事中间才是小说,就像一锅汤,看不到一粒盐,尝尝却是咸的。
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就不是小说而是议论文了。
小说该是世间最真实的故事,而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实录。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述就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从人生中间看出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