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脑空空”到“文思复苏”——我的读写觉醒记

报名“挑战300天读写醒走营”那天,我在决心与怀疑间反复拉锯。两个多月前果断下单的共读书籍,至今仍能摸到塑封纸上未褪尽的体温。每当自我怀疑的潮水涌来,我就把半程马拉松奖牌摆在案头——既然21公里都能征服,300天与文字共舞何惧之有?自知是笨鸟,那就先读书。《教师的使命》已读初读了一遍,拟定了写作四个主题。

8月1日的开营仪式像道分水岭。前两日交出的"存货"是精心窖藏的老酒,而今天,才是真正的新酿开坛。晨光中重读《教师的使命》,书页沙沙作响如春蚕食叶,四个选题在稿纸上生根发芽。当框架搭建完毕,却遭遇内容贫血的窘境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不是写作卡壳,而是多年阅读知识荒漠化的必然症状。书读书写,不仅建心灵,更能医治空空如也的大脑。

两个多小时,拟定了题目和构建了框架,但是具体内容却无从下。按下保存键的瞬间,某种认知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些年褪色的何止是表达能力?教案逐渐套路化,读书笔记沦为摘抄,就连最拿手的课堂即兴发挥,都变得像生锈的发条玩具。“读写营的”接龙提示像神经突触的激活剂,小飞老师的指南是认知复健的路线图,而晓霞院长的领读,则让教育者的专业知觉渐渐苏醒。

如今我的文档里躺着未完成的文字胚胎,但大脑已不再是一片荒原。300天挑战才刚启程,那些被职业倦怠掩埋的思考力,正在字里行间探出嫩绿的新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